最令朝廷和香江府衙擔憂、警覺和不能容忍的香港「本土」、「港獨」之意識及社會力量在今次「佔中」、雨傘運動中冒起、膨脹、登上社會政治舞台。這股意識和力量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是「佔中」和雨傘運動的生力軍。他們有已「走上社會」的,有正在讀大學的,甚至還有為數不少的中學生。從「本土」到「港獨」表面看可以有一段距離,事實上在「內心世界」也可以互相跳躍於一念之間。
「本土」與「港獨」的論述在他們那裏可以「含糊不清」、「邏輯混亂」,也可以瞬間變成赤裸裸的政治口號。不過,因為「港獨」太過刺眼、太過刺激、太過「反動」、太過被香港大多數市民反對,太過容易被當局「不和你廢話」就出手打壓、「立斃掌下」,因此,「港獨」只能「若隱若現」,在小範圍和「特定場合」猖狂一下。多數情況下「本土」能夠大喊大叫、大肆招搖,有機會「深入人心」。因為從古至今,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本土意識」、「本土利益」、「本土訴求」乃合情、合理、合法存在,只要不「政治化」,不搞「對立關係」,不滑向「分離分裂」,不危害社會穩定、族群和諧就不是問題。
然而,令北京擔憂、警覺的是,在「佔中」、雨傘運動中冒起的「香港本土意識和力量」已經政治化,已經和中央及內地有相當的對立傾向,隱含「分離分裂」,影響社會穩定、族群和諧,這股思潮和力量在今次區議會選舉中「推出」了自己的參選人並「異軍突起」,奪得席位。儘管他們在選舉中並沒有怎麼講「佔中」,講「雨傘運動」,講「本土」如何,但他們的身上貼有這樣的標記就夠了,這樣的影響力更令朝廷、香江府衙驚懼!感到明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很可能大事不妙。
香港傳統的反對派「起兵」於九七問題的「民主拒共」,認為只有「民主拒共」才能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才能把中央的一國社會主義拒之於香港門外,這套思路當然有「保衞香港本土利益」的意味,只是無人點破這個問題。
反對派也認為這樣提出問題不但「格局太小」,而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認為比較大的格局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要在爭取香港民主普選的同時,「關注乃至參與」中國民主運動的進程,他們認為在「共產黨一黨專政」下,香港要實現民主普選是極為困難的。
他們抱着這樣的信念和思路「爭取香港民主普選」二十年,不但師老兵疲,而且「換來」朝廷要對香港實施「全面管治權」,要大大提升中央管治權威,要「加快中港融合」、「香港內地化」。這種博弈結果,激發了香港新生代「本土意識和力量」的興起。他們不想以「爭取民主普選」為直接武器和中央「對着幹」,他們更不相信「只有中國民主化才有香港民主化」。他們也不想多聽朝廷和反對派在甚麼是「真普選」問題上各執一詞,不想理解討論《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和規定」。他們覺得這一切很無謂、很麻煩、扯不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於是他們直截了當的提出「香港優先」、「本土優先」、「香港利益優先」、「和中國隔絕」、「少來往」、「少打交道」、「我不理你,你也少管我」、「香港的事情香港人管、香港人決定」,「既然中國和香港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價值觀格格不入,為甚麼要搞在一起」……
傳統反對派是以爭取民主「保衞香港利益」,現在的本土派則打出「本土第一、隔絕中國」旗號實現普選,異曲同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