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關於要在高校打響意識形態保衞戰的文章,在中國的網絡流傳。文章指:「賀衞方、張千帆、張鳴、孫立平之流,他們要麼不守教師之德,緊盯社會負面資訊大出妄詞、譁眾取寵;要麼跨越底線,大肆宣揚『普世價值』擾亂視聽、唱衰中國。」像這樣點名道姓攻擊四位大學教授,拋開價值觀的爭議不說,提出「不守教師之德」的指控,還是非常少見的。
作者李吉明是不太知名的博客寫手,據其自我介紹,是河南某地的中學教師,「關注國計民生,思想與行為並重、工作與博文同行」。但是把該文放在最近的政治背景下,特別是被不同目的的網站發布則很有意思。正如該文提到最近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放話:「一些黨員教師在重大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有模糊認識甚至錯誤認識,極個別人的言行挑戰政治底線和法律紅線。」袁部長只是指出這種現象,但還沒有點名道姓是甚麼人。但文章作者在引用了袁的這段話後,馬上就順杆爬,明確指出四位教授就是這「極個別」中的代表。
近三年來中國的政治左轉,媒體和輿論被嚴控,作為意識形態的重地,教育從寬鬆開放,到收緊保守,毫不奇怪。如果說二○一一年中共提出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分立和兩院制等「五不搞」,還只是在政治和制度層面的話,一三年以九號文件爆出的「七不講」,不能講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等,就擴展到社會和文化層面,而且直接針對的是媒體和教育領域。
此前一五年一月二十九日袁部長還有一個講話,在教育部貫徹中共《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的大會上宣稱,「要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管理,特別是加強教材建設和課堂講壇管理;加強對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中國高校的課堂。」此話一出,輿論嘩然。因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教育總體上是按照鄧小平指出的「三個面向」在走,即「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除了派出大批公費留學生,鼓勵自費留學外,作為一項替代,大學一直在翻譯引進西方的教材。許多高校不光把直接使用西方原版教材作為政績,還獎勵能用英語授課的教師。
袁部長此話一出,不說是不是倒退,至少實踐中做不到。許多高校繼續在使用西方的教材。網民和高校的師生調侃,各個專業必修的馬克思主義也來自西方,是西方價值觀的一部分,如要執行政策,請先將此清除出去。更有意思的是,隨着中國最高領導的頻頻出訪,在致詞中毫無例外地大講特講他看過的西方政治、經濟、文學名著。作為配合,中國媒體為這些提到的名著大力造勢,書店重新出版推銷這些名著,大學的圖書館更是闢出專櫃,推薦閱讀這些西方價值觀的書籍。借助總書記的講話,西方的價值觀在中國掀起了一輪新的普及,這豈是教育部長和一個寫博客的中學老師所能阻擋的。
很快,傳播極廣的某新媒體刪除了這篇文章。一些個人的社交媒體則用了此文,但從編者按語和留言來看,顯然是把它作為引人批判的靶子。再看作者的原始博客,也刪掉兩位教授的名字,改換了一些措辭。因為有法律人士指出,價值觀之爭不好訴訟,但說人家「師德」不好,又沒有證據,完全可以被告誹謗,侵犯名譽。中國的意識形態之爭不斷,但誰勝誰負,最終走向何處,尚難預料。但一方面反對西方價值觀,一方面卻到處宣揚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裏面的「民主、自由、法治」,不知該如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