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香港主義」的香港人,喜歡將自己與人家最頂尖的東西相提並論,說長道短,而其實這正是井底之蛙的表現。當看到中國社科院的城市競爭力報告,以及本地對此的有關評論,我發覺以上批評似乎並非危言聳聽。
當一聽城市競爭力報告,首個映入眼簾、透入耳膜的訊息定必是香港與上海、香港與深圳的發展比較。無他,因為內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實非此兩地莫屬。站在眾多香港人的角度,上海、深圳的經濟潛力和價值,或許等同中國的經濟潛力和價值,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曾經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倘若不跟上海、深圳比較,豈不是過於妄自菲薄,置香港於卑微的層次?
不過,有人說就是這一種高度自信、近乎過度自我膨脹的想法,令香港人的思維和眼光愈趨狹窄。一直以來,香港人眼裏只視上海、深圳為競爭對手,只看到局部卻看不見整體,事關內地有不少被我們忽略的二三線城市,GDP雖然不及上海、深圳、香港,但亦正在躍躍欲試挑戰香港的地位。
內地地大物博,不同城市的經濟基數都不同,亦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很難以個別城市的絕對數值去作權衡比較;最恰當的方法應該是比較城市的增長率,高謂之勝,低謂之負。很多二三線城市雖沒有先天條件,但勝在後天努力,積極發展本土經濟,又於海外及香港招商,步伐絕不落後於人,日子有功,自然造就競爭力戲劇性地急升。
報告正如實反映內地北部和中部城市的後起優勢。反觀香港,排名比上海、深圳高又如何?僅是在排名上佔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