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雲流水:看病難

看病難已成本港一座大山。一方面,私營醫療收費太貴,市民難以負擔;另一方面,公院人手不足,輪候時間太長,往往小病變大病,大病變冇命。林鄭難得提出修例引入海外醫生,如能成事,也可算是一項德政。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30多個病人組織組成的「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早前進行問卷調查,成功收集505份問卷,當中約七成半人為長期病患者、約一成半人為照顧者。結果發現,逾九成人認為本港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嚴重,大部分受訪者均非常不滿現時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

另外,逾半受訪者認同引入海外醫生,相信可解決本地醫生人手不足問題。逾八成人認為海外醫生獲得本地正式註冊前,仍要經臨床考核。值得留意的是,逾半數人同意在醫委會以外,另設委員會制訂指定醫學院名單,逾三成人認為上述做法無侵害專業自主,反映受訪者意見與業界意見有分歧。

所謂業界意見,當然就是香港尊貴醫生們的意見。食衞局早前邀請10多個醫學團體探討引入海外醫生問題,有份與會的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聲稱,大部分醫生都不太同意修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指政府的方案摧毀原有考試制度,希望市民認清「將責任、藉口放在公立醫院,但實際解決不到醫生不足問題」。

業界反對引入海外醫生非自今日始,市民早就見怪不怪,他們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實際上不堪推敲。何謂「將責任、藉口放在公立醫院,但實際解決不到醫生不足問題」呢?公院缺人是人所共知的事,同一班公院醫生過去更屢屢發動工業行動抗議人手不足,現在政府終於着手解決、增加人手,不是好事嗎?不也是他們的訴求嗎?何解病人舉腳贊成的好事,「醫者父母心」的公院醫生卻要反對?

原因不言自明。所謂物以罕為貴,醫生不足自然奇貨可居,身價水漲船高。引入海外醫生即是多隻香爐多隻鬼,事關切身利益,不一反到底才怪。儘管人盡皆知,即使港府引入海外醫生,數量也是非常有限,對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如同杯水車薪,但醫生們「目光遠大」,想的當然不是一開始的寥寥人數,而是一旦打開大門,將來必有愈來愈多的海外醫生搶飯碗,一旦供求平衡,醫生身價便大打折扣。

目前香港醫生對市民的比例為2:1,000,至2040年將欠近2,000名醫生,當中包括醫管局將欠960名醫生。有競爭才有進步,懇請尊貴的醫生們行行好,看在貧苦大眾醫病難的份上,不要再盲反海外醫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