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脫胎換骨

香港的出路只能依靠「一帶一路」。

當然,香港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但可憑甚麼條件與深圳、廣州一爭主導呢?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已開始遜色,差距會擴大。產業、科技,香港是無可依恃。大學暫時還可觀,卻走向是英、美大學的分校化,與本地、本國關連才剛開始,無論本地化、國際化、科研能力、人才都比不上珠三角急速擴展的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香港的大學正全面在珠三角設分校,3、5年內,一如中文大學,珠三角的分校才是校本部,香港變成分校。即使前特首用土地送給外國來設校,個別已撤走,餘者不過是賺香港和內地學生的學費,對香港發展哪有貢獻?

香港再工業化從上世紀70年代的工業多元化至今,迄無寸進,只有倒退。航運中心已經失落,比不上上海,也比不上深圳、廣州。空運還有優勢,但是廣州、深圳擴大空港、空運,香港可保地位多久呢?貨源還是來自珠三角,不從本地。

香港僅餘的是金融中心,但愈來愈是內地的離岸中心,股市是A股為主,依靠北水南下,交易遠不如上海、深圳,或許可勝台北。財富管理中心可能變作內地資金外流缺口,中央政府可以放任多久呢?面對美國挑戰的國家金融安全,中央抑壓阿里巴巴打擊槓桿化、金融化,制止金融泡沫,香港財富管理中心要規範化,但還受到美國監控,發展空間不多。主其事的主要還是內地人才南下,愈來愈離岸化。

香港怎樣參與、怎樣貢獻、怎樣將之連接珠三角的發展呢?深圳、廣州在中央允許下把業務進一步擴張至香港,深圳、廣州與香港連接便會更易完成,但香港便成為深圳、廣州的離岸中心,或經濟的伸延。香港回復開埠初期作為廣州外港的有限角色作用,若經濟發展不了,更可能成為深圳的後花園。

依香港現時的條件、能力,在大灣區的發展,只可能是配角,或可保經濟、民生不會明顯衰落,但對大灣區的作用當在深圳、廣州之後。要讓深圳、廣州扶持香港,扶持的力度與方法難以有大的寄望。

廣州、深圳、珠三角乃至內地大多數地方,對「一帶一路」的參與有限,積極性與認知不足,國際化條件也落後,這正好給香港一個大發展機會。可是,如歷史上歷次的結構轉型,香港都要重新學習、付出大努力,才可以成功。「一帶一路」代表香港與中國都要從美國體制突破出來,難度比前更甚,香港能否又一次脫胎換骨呢?這是香港人與中央政府要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