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春節送溫暖為何頻出洋相?

每到逢年過節,內地官員都有一項例牌工作──送溫暖,到困難家庭送大米、食用油之類的生活用品,表達關懷慰問。這自然需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廣而周知,以展示自己的親民形象。

困難家庭 家居敞亮

但是,最近有多地將這場大龍鳳演砸了。青島、東莞的送溫暖現場,接受慰問的「困難家庭」,房屋裝修敞亮,一派富足康樂,遭到網民強烈質疑。在輿論重壓之下,官方相繼公布調查結果,辯稱當事家庭既非困難戶,也非扶貧對象,而是由於遭遇大病給生活帶來一定影響,故而才被選為慰問對象。

這些事件之所以引發洶湧輿論,乃是民間情緒的集中爆發宣洩。首先,節日慰問,本來應該是將困難群體作為主角,但實際上卻是官員的「政治騷」。也就是說,官員才是主角,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送溫暖,而是為了為官員形象貼金,標榜政績。至於接受慰問者,只不過是配合演出的龍套。所以,選誰送溫暖都一樣,自然懶得大費周章仔細甄選樣本,故此稍有不慎,便破綻百出。

其次,雖然官方號稱已經完成脫貧攻堅,但只是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大量貧困人口,生活依然缺乏足夠保障,受助需求缺口很大。而類似春節慰問,並非普惠性措施,乃稀缺資源。在這種情況之下,公眾當然希望能夠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以發揮最大效果。青島、東莞涉事家庭,雖然因為患病造成一定困難,但是從家居裝修等情況看,遠遠好過許多蓬門蓽戶的深度貧困人口。背離了公眾對於困難家庭的常識認知,刺激了公眾的敏感神經,引發的輿情反彈也格外突出。

再次,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公眾對於社會公平的深刻焦慮。是甚麼讓老百姓變成了「老不信」?老百姓不是「杠精」,並非吃飽了沒事幹一味吹毛求疵,而是現實中很多有違公平的事情氾濫,加劇了老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比如經濟適用房、社會低保,都應該是面向困難家庭的兜底性保障措施,卻有許多經適房住戶開豪車,低保享受者出手闊綽。掌握資源的官員假公濟私,將經適房、低保變成了小圈子內的福利或者尋租工具,而真正有需要者,卻依舊上無片瓦、囊空如洗。

這類事件疊加,不斷加劇公眾的不滿和猜疑,遇到類似最近的送溫暖醜聞便迅速發酵。還有,無論是經適房、低保,還是慰問送溫暖,動用的都是社會公帑,但是很多時候,選擇對象的過程不透明,程序不公開,難免有黑箱作業之嫌。2011年,高層領導在北京看望一廉租房家庭,45平方米的房子只需77元人民幣房租。新聞一出,物議沸騰,因為很多人租住同樣面積的房子,需要付出幾十倍的租金,大家根本不知道天底下竟有如此好事。有網民慨嘆:「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能活在新聞聯播裏。」

所以,不應該苛責網民「心理陰暗」、「善於腦補」。網絡圍觀,是民間監督的重要力量,化壓力為動力,從善如流,改進施政,才是正確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