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前景

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沒有任何新意,不是舊酒新瓶,便是虛張聲勢,作出空洞的願景,徒耗公帑,只是勉強討好。

報告並沒有明確承認香港面對的外部威脅、內部的結構問題,也因此並無應對之策。一切不過是在不作為中稍作修補,讓香港的經濟與社會趨勢依然不改。若不是中央出手,政治也會一依舊態,不願扭轉逆勢。

按林鄭政府的施政,若沒有中央的再度出手介入,香港的經濟大概會如下:

一是進一步的金融化。由於美國的排斥,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都會回流,香港股市便因此除了作為現有A股的第二板,也會變成中資企業海外上市的主板,大大擴容、聲勢浩大,亦會大大吸納海外資金。連帶債券、衍生工具和相關的服務,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離岸金融中心會在交易規模、產品品種和吸納資金等有大發展。

借助內地的企業(包括它們的海外分支、合股合作企業)的發展勢頭,香港的金融中心功能、作用將會遠超新加坡,甚且可以與倫敦、紐約比併,以至在部分領域超越它們。

美國的抑制未必有效,香港的進一步國際化,在中央政府的捍衞下,美國未必敢公開攻擊,部分美國和國際資本亦會追逐利潤參與香港的金融發展。這是香港重大的發展契機。林鄭政府有否作為不重要,只要中央堅持和強硬,香港都會循此發展。

這樣的國際金融化或離岸金融化,可以保證香港未來的經濟增長,也保證金融部門的擴張和高收入化。香港社會的高收入層將可進一步擴張和收入提升。但對社會其他經濟部門溢出的利益有限。

一是職位數目少。二是消費高檔,除抬托房價外,消費多是進口,也會在海外。三是房價和寫字樓價格上升,會給其他經濟、民生產生高成本壓力。四是香港政府決策可能進一步受制於金融(包括房地產)的利益,公共資源未必可向社會大眾、特別是中下階層傾斜。

與之相配是,香港其他產業,如航運、物流,以至部分貿易等會因珠三角城市的競爭而進一步萎縮,社會民生只能依靠內地外溢的消費需求來支撐。在去年及今年的經濟打擊下,也在國安法的威嚇下,社會裏不會再抗拒內地來港的旅遊等消費。這會如過往十多年自由行等的作用,在香港支持着低附加值的零售等相關服務和中下層的就業。特區政府也可以用金融部門的收入補貼民生。

這不是理想趨勢,也代表香港失去眾多的發展機會。或許香港還是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