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大撤退、大轉移,便是不再以美國作為中國發展的楷模,也不期望可以從美國取得怎樣發展的助力。在經濟規模上,中國已經成功地超英趕美,進入後趕超時代。美國的科技還領先中國,但是美國不會轉移給中國,更會對中國封鎖。而且,美國科技發展不是唯一的方向、模式,不依賴美國,可能找出更佳、更合人類社會需要的科技。
中國拋棄對美國的依賴,就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與蘇聯,備受排擠,也起步艱難,可是成就不比美國差。即使德國戰敗分裂,以諾貝爾理科獎為指標,美國要到上世紀60年代才趕超德國。而美國不少重要的科學家都是來自德國,因戰爭而遷徙到美國。至於蘇聯,在上世紀30年代才從革命動亂、英法美侵略中恢復過來,開始工業化,卻可以在短時期發展出與德國抗衡的工業和軍事力量。而在二戰之後,經濟不及美國的一半,但科技足以與美國對峙。當然,這中間有在戰後從德國轉移來的科學家的貢獻,一如美國那樣。
對中國來說,美國的科技排斥、技術封鎖,卻是一個重大發展的契機。一是大批華人科學家和留美學生學者回流,再不會是中國人才協助美國發展。中國得是美國失,美國幫中國克服人才流失的大難題。二是中國可藉此擺脫對美國科技模式與發展方向的依賴,採納全球不同的經驗、創意,走如德國、蘇聯當年那樣本國獨立自主的科技發展之路,更應比德、蘇更進一步,廣納天下人才,更好地發展中國和與外國合作的科技。
即使美國排斥中國,還有不少其他技術來源、人才,中國可以吸收的國家,最主要的有3個。首先當然是俄羅斯,在美國新冷戰壓迫下,中俄關係日益緊密,中國的財力和市場可以支持俄羅斯恢復蘇聯時期的科研實力,中俄合力更有成本效益的優勢,在現有科技與美國競爭,並發展新的領域、新的模式與方法。
其次是烏克蘭,它早已是中國最大的外來科學家群,與之合作,不僅是利用蘇聯時代建立的基礎和積累的軍事技術,更重要的是協助其重建破損的科研體制和人才,復興該國參與中國的科技發展。
三是以色列,上世紀90年代蘇聯境內猶太科學家的回歸,造就以色列的突出科技力量,但國土太小,科技創新也從股市歸納於美國,本土發展有限,此所以它願與中國合作擴大科研及回饋本國經濟的空間與機會。中國早已與以色列有科技交易,當可進一步深化、廣化。
還有德國,看它何時能擺脫美國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