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之初被民主黨揭發「通俄」,他透過獨立調查好歹過了關。不料到他競選連任時,又被民主黨揭發企圖「通烏」。從這件事中可發現一些顯見的關係,足以反映美國外交政策的本質與水平。
第一,俄羅斯與烏克蘭現在是活冤家死對頭,如指控屬實,特氏便是食盡兩家茶飯;第二,兩宗醜聞都是在總統選舉期間發生,說明特氏的食兩家茶飯外交政策,關係個人政治選舉多於國家利益;第三,揭發醜聞的都是民主黨,這至少說明該黨並不同意特氏處理外交事務的方式或政策,一旦上台就可能發生一百八十度轉變。
這就是美國的外交現實,它動機難揣且變化多端。圍繞着通烏案,真相只有兩個:一、民主黨的指控是真的。這就意味着特朗普作為美國總統,居然在處理對烏克蘭政策時,想到的是打擊自己在國內的政治競選對手。二、民主黨的指控誇大其詞。這反過來亦說明美國的在野黨,竟把對外政策從屬於奪取白宮和國會山的黨派利益之下。
像美國這類資訊開放且政黨輪替執政的西方民主國家,固然在施政上會具有多變性。但基於外交政策關乎國家信用和利益,在處理有關事項時,亦是需要跟從一定慣例的。例如當執政領袖在處理重大外交事項或參與重要外交場合時,在野黨及媒體應避免發表與國家既定政策不符的言論,以免造成混亂。
然而,近年這套規則已逐漸失效。例如特朗普主持重大外交會議時,常常被官員爆內幕,與外國領袖的對話被公開,反對黨或媒體亦隨即文攻筆伐,特氏則一次又一次要澄清「假新聞」,抱怨自己受到「政治迫害」。
打破這套規則的人當然可以搬出「公眾利益」來支持自己的行為,但是如果美國的外交政策被隨意的從屬於國內的黨爭,那麼受傷的就不僅僅是美國的外交信譽,還有那些選擇與美國同搭一條船的外國政府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