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龜兔賽跑見輸贏 一國兩制分高下

日月迭更代,何能久安榮。香港回歸後實行「一國兩制」,維持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本是為了發揮固有優勢,確保長期繁榮穩定,可惜事與願違,回歸二十年來風雨不停,亂象不已,繁榮穩定不知從何說起。反觀內地二十年來脫胎換骨,國力突飛猛進,如今已傲然站在世界舞台中心。正如龜兔賽跑一樣,一國兩制高下立判,香港各方面發展都遠遠不如內地,既是莫大的諷刺,更是莫大的悲哀。

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根基紮實,家底雄厚,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相對於改革開放前的內地 ,優勢尤其明顯。然而遺憾的是,香港回歸後不僅沒有利用「一國兩制」的特殊地位進一步發展,反而如逆水行舟,競爭力每況愈下,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如今只能吃老本而已。

這到底是甚麼原因?答案顯而易見,泛政治化害了香港。過去香港人埋頭苦幹,一心一意發展經濟民生,好不容易將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詎料回歸後整個社會陷入政治泥沼,一味內鬥內耗,經濟民生被丟在一邊,導致發展停滯不前。在全國大棋盤中,香港的地位和影響力愈來愈微不足道,但有些香港人猶自高自大,不僅逢中必反,逢與內地合作必反,甚至鼓吹本土化和港獨,將香港一步步推向絕路。

最近關於高鐵一地兩檢的爭議,正是香港社會泛政治化的典型例子。一地兩檢本是便民措施,對香港有百利而無一害,反對派偏偏說成洪水猛獸,千方百計阻撓。部分法律界人士更是妄自尊大,肆意挑戰人大常委會權威,企圖將兩制凌駕一國,以高度自治對抗中央權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指出,香港的地位取決於其經濟價值,一旦香港失去對中國的經濟價值,一國兩制將無以為繼。有美國雜誌也曾預言,香港幾年後將變成中國的二線城市,中國不再需要香港。事實上,當初香港之所以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除了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在內地同胞眼中,香港曾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回歸時香港以不足內地千分之六的人口及約萬分之一的面積,創造出幾乎佔全國兩成的GDP。

然而,經過二十年來的內耗與沉淪,香港佔全國GDP比例已降至不足百分之三,預料十年後更將降至百分之○點五。「五十年不變」的期限還沒到一半,香港已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如果以經濟規模和影響力來說,甚至很難再以一線城市自居,單是深圳的經濟總量就即將超越香港,這在回歸前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

無獨有偶,同樣實行一國兩制的澳門,表面上似乎比香港成功,實際上也是問題叢生。在賭業一枝獨大之下,澳門政府無疑財源廣進,年年派錢,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甚麼值得一提。由於缺乏公眾及輿論的有效監督,澳門政府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至今仍遺留澳葡政府的賴皮惡習,導致施政作風拖拉,管治水平低劣。

兩個特區 各有各亂

很明顯,香港與澳門正如一對難兄難弟,前者是外表內裏皆污穢,後者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兩個特區各有各亂,各有各醜,充其量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之差。

對於中國人來說,香港澳門先後回歸,本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一國兩制更是創造性的政治實踐,奈何兩個特區都不爭氣,導致一國兩制走樣變形,儼然淪為政治負資產,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絆腳石。面對此情此景,假如鄧小平泉下有靈,不知作何感想?港澳這一制反而不如內地那一制,這樣的一國兩制究竟有何價值?「五十年不變」的承諾還有甚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