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大嶼山發展是香港未來之橋頭堡

近日,政府公布大嶼山的發展藍圖,以「北發展、南保育」的模式進行規劃,擬將大嶼山本島及未來「東大嶼都會」人工島,發展成一個可容納超過百萬人口的區域。誠然,面對香港社會對土地及房屋的殷切需求,又適逢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當局能在大嶼山作出如此大規模的長遠項目,方向是值得肯定及令人鼓舞。

創造就業 發展經濟

事實上,「羅馬非一天建成」,大嶼山規劃的過程亦非一朝一夕。早於上世紀末,隨着新機場的落成啟用,當局已有計劃進一步拓展東涌新市鎮,讓其最終成為一個可容納廿萬人口的社區,為香港機場乃至港珠澳大橋所帶來的產業提供足夠的就業人口。踏入二○一○年代,大橋各項工程陸續施工,而澳門及珠海兩市亦開始在大橋「接地區域」投放資源,冀以橋頭地理的優勢發展更巨大經濟效益。不過,香港政府對此卻是後知後覺,遲遲未能啟動大嶼山有關「橋頭」的規劃措施。

幸然,民間組織「大嶼山聯盟」自發性地團結區域內不同企業及社區的持份者,並對當局進行系統性游說。終在三年前,特區政府決定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為大嶼山議題下唯一的官方諮詢架構。值得一提,所謂「智慧在民間」,此種由民間牽頭的發展模式,由下而上地向政府提供意見,更能滿足社會各界需求之餘,亦不會使政府所制訂的方案過於「離地」,可視為是「官民合作」模式的示範。

話說回來,經過數年的討論,當局聽取民間委員所提出「宜居、宜業、宜樂」的概念,將其納入於近日最新發展大綱之中。試想想,港珠澳大橋及屯門連接路交匯在大嶼山北部,使之成為香港融入粵西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打造出大珠三角的「城際一小時生活圈」。有着橋頭規劃所帶來的便利因素,北大嶼將需要更多的人口填補其產業職位。除現有的東涌新市鎮即將進行擴展外,小蠔灣大幅土地及位於港島以西中部水域的「東大嶼都會」,亦會提供大量的住宅單位,預期人口將由現時的十一萬,上升至未來目標的七十至一百萬。與此同時,物流、航運及展覽等行業有望在機場周邊地區興起,而「東大嶼都會」已定性為香港第三大的商業中心,前後兩者預計能創造約四十七萬個職位,為香港經濟再次騰飛做好準備。

跟以往般,當政府提出某區域成為發展對象時,坊間的保育團體均會提出不少質疑,部分甚至發表「反發展、反基建」的立場。今次大嶼山的規劃,當局已計劃將大部分的發展項目限制於北邊,而南邊則會引入較大規模的保育措施。根據最新的藍圖,大嶼山水域將劃定四個海岸公園,而現有已劃定二千三百多公頃的郊野公園則不會進行任何改動;至於位於貝澳的濕地,亦會開展相關的保育項目。同時,大澳及梅窩的客家漁村將獲得保留,以繼續傳承其獨特的歷史及傳統風貌。此外,當局更有一個較為大膽的嘗試,就是於昂坪附近栽種櫻花,讓市民能在毋須出境的情況下,亦可在大嶼山進行賞花活動。

拉布阻撓 令人惋惜

不過,說到底,大嶼山的發展規劃並非數天或數年的項目,而是關乎到未來十數年的大方向,關乎到香港能否把「橋頭機遇」進一步深化的問題。然而,回想當年港珠澳大橋的司法覆核事件,一晃就是許多光景,使工程原有的進度動彈不得,而未來的大嶼山規劃又會否受到同樣的對待?真的尚不知曉。

或者,屆時又如以往般出現「司法覆核」及「立法拉布」輪番交替的景象,讓反對派美其名可說其在監察行政機關,但實質是在「真搗蛋」。最終,搞得大家都情何以堪之時,未免也太令人惋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