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高昂學費換一紙文憑值得嗎

上個星期在家裏收費電視的電影台裏,看了一齣叫做《象牙塔》的電影,內容是有關對美國高等教育的質疑。這齣電影沒有著名的演員擔綱演出,只是以紀錄和訪問方式,去探討美國高等教育的問題。以娛樂性來說,《象牙塔》可以說是零,但當中所提出來的問題卻教人深思,特別是導演訪問和以多位年輕人經歷為引子,去將年輕人在高等教育上所遇到的種種困擾一一敍述出來。對筆者在高等院校任職的觀眾來說,影片中提出來的問題給了另一個層次的思考。

自己努力 難改命運

筆者從事大學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目睹香港過去二十多年來大學教育的改變,也深深感受到當中的問題和挑戰,但這種認知和感受,卻是站在老師、科研和行政的角度去看問題,儘管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在高等教育問題上卻只從一方的角度去思考,可是《象牙塔》中年輕人的訪問,是另一方對高等教育的質疑。

電影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高昂的高等教育支出下,究竟我們的年輕人是否真的獲益?現在美國大學生的欠債總共超過一兆美元,大學學費每年五、六萬美元以上的並非罕有,一個大學生畢業後要背負數十萬的學債,美國的年輕人已發出不滿的聲音。片中一位家長向大學入學處職員提問,其女大學畢業後是否有機會找到理想工作?職員只重申教育的寶貴,但家長的提問,已反映出當下大學教育和社會的脫節,在付出高昂的學費後,同學也得付出四年的努力,可是辛苦得來的文憑卻不一定可以讓年輕人學以致用,真教人情何以堪。

更有甚的是,年輕人的不滿在社會上往往被誤解,不少人以過來人的經驗說,從前自己也是以半工讀的方式完成大學教育,年輕人的抱怨其實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每個時代背景都不一樣。從前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兼且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比今天的多,從前的大學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但今天的環境已完全不一樣,除了高昂的學費令年輕人抖不過氣之外,社會發展成熟也令向上流動的機會減低。影片中提到的一些年輕人的個案,令人對他們感到多了一份理解,也感受到他們的壓力和不滿,而不少都和高等教育體制有關。

大學管理 企業營運

曾幾何時,當大學管理的要具備一顆崇高的心,因為大學在培育未來社會的棟樑,大學生要在求知上努力,也要對社會帶來批判。大學是文人相遇相聚的地方,在學問上可以識英雄重英雄,但也可以是文人相輕,一個對學問有包容的心的管理層,自是會尊重學術上的和而不同。可是近代的大學管理層卻偏向企業化營運,一切講求成效指標,大學間為了競爭最好的學生、最好的老師因而勾心鬥角,彼此在排名遊戲上拚個你死我活,為的是在指標上大學的營運更有成效,好向各方持份者問責。結果是大學管理層看到的是冷冰冰的數字,而不是一張張等待啟蒙的年輕面孔,而一個實際點的考慮是,要達成這些驕人指標數據上的要求,是要花上很大的成本。於是學生所付的學費愈來愈高。

《象牙塔》花了很長篇幅,敍述學生因加學費而佔領校長辦公室,就是突出了這個成本指標的矛盾。被學生佔領的校長辦公室位於紐約市的柯柏學院,學院是一百多年前由柯柏捐出巨資而成立,直到兩年前柯柏學院還是免收學生學費,好使年輕人不會因財政問題而喪失受教育機會,一切費用都是由一百多年前柯柏捐出的基金來營運。可是當柯柏學院要更上一層樓,要在眾多成效指標和其他名校較勁,兩年前要收取學費來增強財政實力,這些改變代表了美國高校的質變。一葉知秋,香港的高校會否步美國的後塵,筆者真心的希望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