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香港需要重返經濟城市

今次財政預算案提到,隨着人口老化和經濟增長放緩,港府財政結構性赤字會在十年後左右出現。筆者認為,未來社會高齡化,不會是周期性的,而是長期性的,要解決財赤問題,不能光靠擴闊稅基和開支節流,應該着重發展經濟,盡早未雨綢繆。

按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的推算,二○一八年後,香港勞動力會逐步下降,人口老化會愈見明顯。所謂「坐食山空」,再多的財政儲備和「未來基金」,相信也頂不住結構性赤字的一天。關於財赤問題,很早就有人建議擴闊稅基,包括開徵銷售稅,作為政府穩定的收入來源之一。然而,香港的競爭優勢,恰恰在於稅制簡單和低稅率,若貿然開徵銷售稅,是利是弊實難預料。日本因調高消費稅而引致通縮重來,反而窒礙了經濟的振興,便是一個得不償失的典型例子。

其實,本港有些支柱產業的優勢並非必然,航運就是一個例子。香港的貨櫃吞吐量曾位居世界第一,在周邊激烈競爭等因素下,現已經跌出全球貨櫃港口三甲的位置,落後於上海、深圳和新加坡。

所以,香港必須居安思危,既要設法鞏固現有產業優勢,又要開掘新的經濟增長潛力。這需要政府和社會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聚焦到經濟發展上面來。

可是,令人憂慮的是,香港目前的經濟發展正被無休止的政治內耗所拖累,例如機場要興建「三跑」至今仍充滿荊棘,欲設立「創新及科技局」又受到立法會泛民議員「拉布」阻礙等等。香港要重返經濟城市的軌道,看來還要花費不少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