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貼地與離地之別

過去兩年多,我分別邀請過很多局長到區內「貼地氣」,讓他們走出冷氣長開的辦公室,了解民間的最實際想法。因為,我發現很多政府政策出台時,儘管出發點是好,但往往由於在細節上非常「離地」,於是經常好心做壞事,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所謂「貼地氣」,當然不是指要倣效美國總統奧巴馬般,除下領帶、捲起衫袖巡區,跟人握握手、點點頭的公關伎倆,亦不是寫篇網誌,便以為跟市民同聲同氣。我所說的,是實際地走入社區,用時間、用心機建立互動的溝通渠道,聽聽市民街坊時而長篇大論、時而火氣十足、時而悲天憫人的故事。日前,張建宗局長在網誌,以點列式將勞福局的「功績」向大眾交代。對比一些「欠交功課」的局長,張局長比人勤力、肯「交功課」當然是好事,但偏偏就犯上了上述「離地」之大忌。

局長在網誌提到的「功績」包括有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男士侍產假、交通津貼、低收入津貼,以及「生果金增加百分之四點一」等。先不討論單向的網誌,以及用點列的形式是否恰當,畢竟觀感因人而異。不過,增加生果金百分之四點一這個決定,就讓不少長者感覺很差!

或許,百分之四點一,是經過很多精算專家擬訂方程式,透過通脹率、庫房收入、整體開支等因素計算出來。然而,長者們會明白嗎?這百分之四點一有何意義呢?長者們只會知道,以現時一千一百三十五元的生果金計算,只會增加四十五元。而四十五元在他們心目中又代表甚麼呢?代表不夠一日兩餐開支、代表不足夠買一包最大眾化的五公斤泰國米 (五十六元)、代表政府對長者的「尊重」……一個冷漠而機械式的數字,跟長者實際而貼身的感受,這就是所謂「離地」與「貼地」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