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簽多行勢檢討 風物長宜放眼量

訪港內地旅客近年快速增長,帶來了滾滾財富,也衍生香港承受力是否足夠的問題,惡化中港矛盾,問題已到了不能不正視的地步,檢討個人遊政策勢在必行。然而,旅遊業是本港經濟支柱之一,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在發展經濟及減少民生影響之間作出平衡,對港府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內地個人遊政策推出逾十年,訪港內地客以平均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遞增,去年高達四千萬人次。客似雲來對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有正面作用,可惜歷屆港府無所作為,旅遊配套設施嚴重滯後,結果好事變壞事,交通工具、景點及商場到處人滿為患,北區居民首當其衝。當局年初發表香港承受力評估報告,預測再過十年,訪港內地客每年將達逾億人次,更是火上加油,進一步引起香港「陸沉」的恐慌。日前有民調顯示,六成受訪市民認為個人遊對日常生活構成負面影響,超過五成主張收緊個人遊政策。

雖然有人建議,在邊境地區及大嶼山發展購物城,疏導內地旅客購物消費對市區的壓力,問題是落實計劃需時,遠水難救近火。有見及此,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在北京兩會期間主動開聲,敦促港府檢討旅客承受力問題,官方喉舌更建議效法台灣對旅客實行配額制。中央政府開綠燈,港府正好借坡下驢,特首梁振英早前視察大嶼山首露口風,指將推出措施調控旅客增長,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昨日被問及是否取消「一簽多行」時,並未明確否認,僅強調任何調整都要平衡經濟發展及民生影響,需小心處理,意在不言中。

事實上,「一簽多行」正是眾矢之的。該政策於二○○九年推出,深圳二百多萬常住居民得以無限次來港,不料這項便利深港兩地居民交流的措施被水貨集團利用。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約有一千萬人次當天出入香港,佔內地訪港客總數四分之一,估計其中不少是水貨客,由於他們對本港旅遊業貢獻有限,對民生的滋擾卻是最大,若取消一簽多行,既順應香港民意,對正常訪港旅客也沒有影響。

但要看到的是,即使取消一簽多行,也不能杜絕水貨活動。說到底,內地商業誠信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一日不解決,內地人對香港正貨的需求就有增無減,打擊內地水貨客,充其量是為本港水貨客清除競爭對手。其實最令人擔心的還不是水貨活動,而是取消一簽多行將發出香港「不歡迎內地客來港消費」的訊息,不僅有損香港自由市場的形象,而且加深內地居民對香港人「被寵壞了」的印象,可能長遠會改變他們的消費及旅遊習慣。

風物長宜放眼量。這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一個經濟體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香港經濟不可能永遠順風順水,設想有朝一日香港再次陷入類似二○○三年的經濟低谷,還能指望人家來打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