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誠可貴 旅客宜疏不宜堵

大量內地客來港消費引發中港矛盾,中央政府要求調查香港「承受力」的問題,官方傳媒更建議效法台灣引入「配額制」,港府如何接招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可以想像,一旦實施配額制,本地各行各業都受衝擊之餘,香港自由市場及好客之都的形象必再遭重挫,得大還是失大,當局豈可不慎之。

事實上,台灣與香港的情況不同,之所以對內地旅客實行配額制,主要是出於政治及安全因素。台灣近年經濟不景氣,正爭取大陸開放更多旅客入島,如果現在香港實施配額制,正好起到為淵驅魚的效果。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消費力強勁的內地旅客早被世界各地視為「財神爺」,不愁沒地方去消費,現在香港嫌內地客太多,為了耳根清淨而嫌錢腥,有朝一日香港經濟陷入低谷,人家還會呼之即來嗎?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反映了市民的憂慮。對於內地建議配額制,三成四受訪者擔心香港長遠利益受損;兩成五指實施困難,釐定配額數目非易事;一成五認為配額制是「斬腳趾避沙蟲」,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明確支持有關做法的市民,只有兩成三。主流民意不樂見配額制,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個人遊對港有利也有弊是事實,但始終是利大於弊,一旦限制內地客入境,旅遊、酒店、飲食、零售及服務業固然首當其衝,其他各行各業亦會間接受影響。內地客已佔香港旅遊業大半壁江山,這是無法漠視的現實。

另一方面,香港雖是彈丸之地,惟各區對旅客的承受力不同,北區如上水、屯門居民受影響最大,而港島及九龍則以銅鑼灣與旺角最為擁擠,其他地區的居民與遊客接觸不算多,所以反彈也較少。知病之所自起,方能治之,香港承受力不足問題的實質,其實是配套設施不足,是港府歷年來無所作為。早就有人建議,只要在邊境地區多設購物城,內地旅客不必山長水遠到市區消費,有關問題自可迎刃而解。

承受力不足的問題不是沒有解決方法,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上述民調又顯示,三成八受訪市民認同邊境設立購物區,減少對市區的壓力;三成四認為應提升香港承載力,增設景點,分流旅客;兩成三認為須平衡各方利益,不應為了嫌旅客太多而關門拒做生意。不錯,香港是商業城市,打開大門做生意,哪有拒絕財神爺光顧的道理呢?

來者都是客,不管旅客來自何方都應該歡迎,這不僅是香港應有的好客之道,也是自由市場的應有之義。令人擔憂的是,港府不是想方設法處理問題,而是要麼漠視問題存在,坐視中港矛盾不斷惡化,要麼迎合民粹,將旅客問題簡單化,以為一限就靈,一時限購奶粉,一時限制買樓,一時又要限制旅客入境,無異於自毀長城,今後會不會只要是內地客消費的都限制呢?

大禹治水,改堵為疏,處理旅客問題亦應如此。面對民意昭昭,港府必須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