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設辦事處的政治性

兩岸關係的發展進入了深水區,服貿協議及兩岸互設辦事處都卡在立法院,台北希望北京能了解台灣的多元社會,更期待北京能繼續展現善意,開啟兩岸的良性互動。

馬英九闡述兩岸是特殊關係,非國際關係,儼然一中架構,向北京展善意,為明年APEC「習馬會」鋪墊,但北京表示兩岸領導人不需在國際場合見面,讓台灣的期待落空,讓馬政府努力的規劃碰壁。

近日馬英九拋出兩岸互設辦事處不是經濟性質,而屬政治性質,和其他十九項協議相比,兩岸簽訂互設辦事處屬政治性最高一個,他認為這應是「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理念的落實。

過去馬英九曾多次表示,兩岸互設辦公機構的性質是中性,沒有政治意涵,現卻大轉變,並維持一貫的政策基調,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

習近平在APEC「習蕭會」上拋出兩岸政治分歧終歸要逐步解決不能代代相傳,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表示兩岸「只經不政」的做法不現實。北京聲聲催談,要跨向政治領域,在經濟議題上已讓利了五年,北京對統一進程不能再等了。

對此馬政府應感受到北京的壓力,所以馬英九現將「兩岸互設辦事處」轉為政治議題,以拖緩北京的促談壓力,並確定「兩岸互不否認治權」的基調,逼北京接受。同時「習馬會」北京先設限,也不具誠意,馬英九也有反制之道,才拋出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就是政治談判的過程。

馬政府把「兩岸互不否認治權」當成進入政治談判「深水區」的第一浮標,在此原則下,北京的「一中框架」不能鐵板一塊,沒有清楚的兩岸間政治定位,政治談判就難以進行,北京在強硬中必須顯柔軟,兩岸關係才能順利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