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台灣爭取國際空間

受到國際孤立的台灣,一直希望台灣的存在價值能夠受到國際的肯定與尊重。這些年來,台灣努力地尋求參與國際事務,讓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成員。馬英九上任以來,念茲在茲的就是國際空間的問題,他提出了「活路外交」,就是希望台灣不受打壓,有尊嚴地走出去。

在國際法上,台灣仍然需要外交承認作為國家地位的支撐,現台灣的邦交國只有二十多個,但不管邦交國的大小和多少,仍阻擋不了台灣敦睦邦鄰的志願。博鰲論壇上,吳敦義在會見李克強副總理時就說,希望大陸能支持台灣的國際空間,兩岸關係的改善,台灣能由中國大陸走上世界成了馬英九最大的政績。

馬英九近訪問了非洲國家岡比亞、斯威士蘭、布基納法索,這些非洲小國倒是衝勁十足,充滿了活力,定位於「仁誼之旅」的非洲行,是馬英九就任總統以來第六度出訪,但是這一行程比過往更加辛苦,因為行程中馬英九與非洲國家元首比體力,比賽伏地挺身跑步運動,在野黨譏諷他是「有氧外交」、「康樂總統」,但馬英九展現了「平民總統」的風範,不像陳水扁的「迷航外交」,鬧得滿城風雨,國際紛擾。

馬英九解釋他的非洲之行,辦外交不是餐敍、茶敍,推動外交要能因地制宜,活動特殊媒體才會報道,事實上輕鬆的外訪活動可增加趣味,比起面對面講些外交辭令,更易博感情。馬英九苦心外交,希望追求豐碩的成果。

其實外交是全民資產,需要全民齊心維護,台灣想參與國際社會,必須展現自己的誠意。一個民主開放且願意回饋國際的台灣,也能為一些小國點燃溫暖的燈,在國際舞台上自有揮灑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