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北京動武三部曲

北京外交部終於有點火藥味。副外長傅瑩說做好應付擴大事態的「各種準備」。這當然包括戰爭,三禪希望阿基諾三世不識相繼續挑釁,逼得第四代終於發威,一舉收回中業島和禮樂灘。

不過,三禪分析過中國外交部的辭令:坦率交談,指分歧很大;交換意見,即會談各說各的;遺憾,即表不滿;讚賞,實不盡同意;嚴重關切,可能要干預;不能置之不理,即將干涉;保留作出進一步反應的權利,將報復;拭目以待,等於發最後警告;這是我們萬萬不能容忍的,表示戰爭在即;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也,就是開打了。一九六二年中國對印度自衞反擊戰以及一九七九年中國對越南邊境自衞反擊戰,在這兩次戰爭前,《人民日報》都發表了社論,說了最後兩句話。

平實而言,北京其實不想動武,尤其是第四代領導人從未聞過火藥味,加上其理念是「和諧世界」,故絕不敢輕易言戰。因此,在各種壓力下,真的要打,一定輿論先行,將動武理由昭告天下,佔領道德高地。

因此,中國開戰的第一部曲,是「和平之歌」,表明中國堅持用和平手段處理紛爭。在對印對越之戰都有這一程式,但兩者也有不同。一九六二年,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毛澤東本不想打的,但尼赫魯欺人太甚了;而打越南,老鄧一出山就想打,既教訓越南「小霸」,也要提振國家士氣,亦是「聯美反蘇」的需要。

「和平之歌」之後就到「哀兵之曲」,務求說明中國是受害者,然後才到「孰不可忍」。因此,現時離開打還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