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求職陷阱 緣何掃之不盡

求職陷阱年年有,只是今年特別多,心急找暑期工的學生隨時「搵錢變使錢」。消委會今年上半年共接獲四十一宗有關墮入求職陷阱的投訴,較去年十八宗大幅攀升超過一倍,當中逾半投訴與去年求職騙案相似,均以招聘模特兒、幕後代唱、配音作招徠,求職者最後卻被誘騙報讀不同課程,甚至要向財務公司借貸來繳交學費。可以相信,消委會的數據只反映問題的冰山一角。

類似的行騙伎倆,熟口熟面。正如消委會指出,行騙手法大同小異,新瓶舊酒,提醒求職者一定要小心謹慎,如遇到一些必須先付金錢或者需要簽訂繁複合約的職位,最好先與家人長輩商量,不要當場答應及簽約。然而,橋不怕舊,最緊要受,儘管消委會及有關機構一再提醒,仍然有不少人上當受騙。原因是,不少年輕人入世未深又求職心切,不少年輕人愛做明星夢,希望被「星探」發掘,結果給騙子可乘之機,鼓動如簧之舌,甚至採取輪番游說、疲勞轟炸、變相拘禁等手段,迫使求職者在半推半就、糊裏糊塗甚至不情不願之下簽訂合約,後悔都來不及。

相比往年,今年對求職陷阱的投訴急增,也引人深思。一方面,互聯網更加普及,為騙徒提供更方便的平台;另一方面,最低工資令基層職位競爭激烈,誤墮陷阱的機會大增。更重要的是,夕陽政府來日無多,高官口頭上仍要「奮鬥至最後一分一秒」,實際上得過且過等收工,變相縱容不法分子為所欲為,變本加厲。

對年輕人而言,人生第一次求職經驗影響深遠,如果首次求職不成反而上當受騙,損失金錢之餘,更可能背上一身債務,甚至墮入色情或犯罪陷阱,勢必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騙徒對年輕求職者伸出魔爪,可謂敗類中的敗類,人渣中的人渣,必須嚴懲不貸。今年暑假之前,警方曾高調宣布成立專案小組,強調會主動出擊,調查網上招聘廣告是否騙局,以情報主導方式打擊。然而,說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今年墮入求職陷阱者不減反增,當局又如何解釋呢?

當局口硬手軟,打擊不力,固然助長騙徒的氣燄,惟不可否認的是,現行法例大有漏洞,執法者往往有狗咬刺蝟無處下牙之憾。例如有團體調查發現,許多求職陷阱與層壓式傳銷有關,雖然香港有禁止層壓式傳銷的條例,可惜由於定義不清、條例過時及罰則過輕,以致形同虛設,對游走於法律邊緣的行騙式經營無可奈何。

事實上,有「老鼠會」之稱的層壓式傳銷因害人不淺、臭名遠揚,被英國、美國、日本、中國內地、澳門等許多國家及地區嚴令禁止。千呼萬喚之下,港府去年才建議修訂現行法例,堵塞漏洞,而公眾諮詢顯示主流民意支持修法,然而,有關法例至今未能通過,何時實施更是未知之數。號稱法治之區的香港,在保障消費者利益方面比內地都不如,叫人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