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工程拖拉 哪管洪水滔天

「八月秋高風怒號,捲我屋上三重茅……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唐朝詩人杜甫所住茅屋被狂風刮破,屋漏水浸,長夜無眠,憤然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肯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在號稱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不少新界居民仍然面對與他相同的尷尬處境。

雨季來臨,工聯會派人到新界水浸黑點巡查,揭發當局治水工程進展非常緩慢,有的工程原訂今年內完成,至今仍未開工;有的工程車已經挖開路面,遲遲無人施工;有的工程已拖足十多年,仍遙遙無期。根據渠務署資料,全港共有十六個水浸黑點,其中十一個位於新界地區,每逢雨季就山洪暴發,一片汪洋。去年七月一場黑雨,大埔沙埔仔村受創最深,不少村屋被洪水淹沒,更有居民被山洪沖走喪命,事件掀起軒然大波。

然而,當局並未吸取血的教訓,渠務工程非但沒有加快,反而不斷推遲。工聯會發現,渠務署網頁自前年三月底至今年八月初,一直沒有更新工程進度,經查詢後署方始急急更新網頁,惟部分工程完成期被拖延一至三年不等,例如大埔桐梓路九四年已列入水浸黑點,原定明年完成防洪工程,網頁更新後完工日期竟推遲三年,最快二○一五年才有望完成。

其實,大部分防洪工程技術上並不複雜,工程量也不大,早一日完工,居民就早一日安全,早一日放心。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港府漠視居民安危,工程拖拖拉拉,令居民年復一年地飽受水浸困擾,大埔沙埔仔村水浸死人悲劇隨時重演。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大禹治水只不過用了大約十年時間,渠務署沒有理由十多二十年仍無法解決水患問題。

將港府與大禹相提並論,其實並不恰當。大禹年代刀耕火種,科技極其落後,治水完全依靠人力與畜力,不像現代科技發達,有各種各樣的先進工具;再說,大禹治理的是黃河水患,港府治理的只是山溝小溪,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饒是如此,港府的治水效率和進度竟然還不如古人,簡直匪夷所思。

關鍵在於,大禹治水廢寢忘食,「三過家門而不入」,而港府高官則渾渾噩噩,敷衍塞責,嘴上說「我要做好呢份工」,實際上得過且過等收工,「哪管它洪水滔天」。有村民投訴,四年前曾接觸地政署及渠務署,要求盡快展開防洪工程,惟兩個部門你推我讓,互相卸責,最終不了了之。

防洪工程尚且一拖再拖,「十大基建」淪為「十大譏建」,「六大產業」變成「六大慘業」,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曾蔭權還有十個月才夠鐘收工,但有人先為他算了一筆帳,發現他在任六年承諾多多,兌現少少,注定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