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不作替補機制的諮詢,是政府的內部政策,局外人不得而知。真的要猜測其中原因,很可能不得要領,作出一個錯誤的政治判斷。
在推出替補機制時,事前一點風聲也沒有,不要說是公開諮詢,連小圈子範圍的疏風透氣也沒有。如果政府根本沒有想過要作諮詢,無疑是粗心大意。但稍有政治常識的,大概不會想也不想,更何況諮詢還是不諮詢,一定是決策程序的重要一步。換言之,決定不作諮詢,就一定想過諮詢,最後才決定不諮詢。基於此,局外的判斷,是有心而不是無意的做法。
政府刻意不諮詢,相信目的是為了避免引起太大的注意,或者希望盡量減少社會上的爭議,速戰速決完成立法。但事與願違,結果公眾反而不再討論草案的內容,而只是集中在缺乏公眾諮詢的程序,可說是打錯算盤,得不償失。
其實,要通過替補機制,最理想的是在區議會十一月選舉前完成所有立法程序。但十一月未必是死線,因為區議會作為功能組別那五個席位,是在二○一二年立法會選舉時才在地區選出。再說,區議員的身份,僅是局限於提名與被提名的身份,一旦成為區議員,就符合這個資格,而候補名單上的身份,也已經包含在立法會候選人身份之內,所以當選區議員,就有了這個身份。而分區直選仍未選出,則表示候補身份未存在,就算在區議會選舉後通過條例,亦不會構成重大的問題。
綜上所述,真正的死線是在二○一二年立法會選舉之時,如果錯過這一期限,那麼真的要再等四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