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民怨深化解難度高

民怨積累甚深,是當前社會突出的現象,「七一」遊行人數創新高提供了充分佐證。政府施政失誤頻仍,管治能力每況愈下,乃不爭的事實,恰恰是市民走上街頭怒吼的主要誘因。

經過多年實踐,「七一」遊行已成了社會運動的傳統,是一個帶有多元社會及香港特色的市民爭取權益的發聲平台。但凡權益受損,卻被政府漠視,不論是個體還是群體,「七一」上街吶喊,讓社會聽取民眾訴求,迫使政府作出合理回應,道理不難明白。

遊行當晚,政府迅速回應,雖然官腔十足,還是值得肯定,只是承諾能否兌現則不得而知。「行政長官會於今年施政報告交代復建居屋問題」,相隔兩個月,情況隨時有變,屆時或採「拖」字訣,留待下屆特首處理,市民對曾蔭權政府信心不足是自然的事。

曾蔭權回應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房屋問題的評論時,看似改變對復建居屋的態度,不過依然是似有若無。其後運輸及房屋局常秘栢志高高調表示,即使決定復建,居屋最少需時七年才可流入市場,令輿論嘩然,質疑政府的誠意。

房屋問題是社會熱議的話題,廣受社會各階層關注,其中年輕人尤其着緊,住屋及置業難早已令年輕一代不滿政府的土地及房屋政策,反對地產霸權的呼聲持續升溫,正是今次遊行的三大主題之一,估計吸引不少年輕人上街,與反對遞補機制成為動員市民上街的兩大推力。

復建居屋勢在必行,何必留待十月施政報告之後才向公眾交代,政府應該主動帶引公眾展開討論,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重建市民對政府施政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