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國際化減弱

香港最大的資源是體制和國際關係。

體制體現在「一國兩制」,受《基本法》保障五十年不變,但國際關係屬無形,也沒有任何法律可將之固定保存下來。國際關係依賴的是人,人一去,關係便難以維持。國際關係好像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屬於香港社會整體,可以積累,也可以逐步消耗喪失。

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改善了,但仍然存在許多有形和無形的障礙,其中不少是香港自設的,反映着殖民時代殘留的影響。至於國際關係,香港海外移民減少,在港企業國際化也有所減弱,因為借道來華的企業多數直接進入內地。如香港的金融中心國際性大跌,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利用香港作離岸金融作用的大都撤退,最典型例子是,日本中央銀行駐港辦事處一九九七年後關閉。

香港政府的國際化表面上活動不減,但少了英國原有網絡,香港駐外經貿代表處作用也減弱,更不用說拓展新國際關係,如新興國家大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

可見,回歸後政府和社會並沒有盡力發展國際關係,絕大部分注意力和時間用於香港,小部分放在內地,並似乎太着重上海、北京,太着重政治。

香港的優勢是有全球性國際網絡,以前有英國因素,但更多的是香港在全球的移民。失去英國因素,我們並沒有補上中國因素,沒有隨中國進入眾多的新興國家;就算以前的移民,不少也回流香港或到內地工作生活。

若長此以往,香港可能在國際關係方面落後於北京、上海乃至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