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地捉襟見肘 要靠辣招睇場

港府公布十月至十二月季度售地計劃,涉及八幅住宅地皮,當中五幅為限量地,合共提供約三千三百個單位。這與市場預計相去不遠,今年二月宣布賣地計劃時,大量土地涉及改劃等程序,預計下半年推售較多土地,現在「醜婦見家翁」,推地情勢不外如是,恐怕全年住宅供應二點五萬伙,達標落空。政府土地供應捉襟見肘之狀暴露無遺,一旦供應不能達標,要調降樓市發燒,惟靠辣招睇場。

政府官員稱,頭三季賣地已超過去年全年,以曲解的數據欲表功,只不過是拙劣的自我安慰。近期賣地已經大小地皮無拘,能推則推。只可惜最好填數的鐵路項目,期內仍未見影蹤,期望着趕及今個財政年度內登場,好在有啟德熟地撐住,令賣地情況不致太難睇。土地供應有朝無晚般的難以為繼,與穩定住宅供應,實現樓價軟着陸的緊迫顯得甚為相悖,若情況得不到改善,更可致施政目標失信於民,在全盤大局中決非小事。

由勾地轉向推售土地,政府雖然重握供地主動權,卻深陷無米之炊的困境。拿得出手的鐵路項目,竟又一再流拍,未能及時幫上忙,讓市場睇清政府底牌,樓市不跌的預期更強,更與政府遏樓市唱對台戲。目前在淡市中仍不時冒出新高價的交易,以及居屋、公屋貴過私樓的交易,顯示樓市被扭曲亦日益嚴重。

幾年來,政府力遏樓市泡沫的辣招,其實質就是限購措施,與內地限購的行政手腕相比,只是不那麼露骨而已。經由市場檢驗的結果,內地限購是無效或低效的,香港的情況亦將大同小異,未見得有較好效果。被稱為非常時期非常措施的辣招,遏樓市不彰,反而日漸侵蝕着本港自由經濟的聲譽,若然供應無力未能理順樓市,非常措施被推向常態化,更要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

樓價無法軟着陸,社會問題湧現,包括劏房盛行危情頻生、人均居住面積不足甚於發展中國家、供樓租屋負擔重令生活質素倒退、商業物業緊絀營商成本上升。高樓價造成的問題,由發展經濟到關照民生,都令施政左右為難、極乏作為,非常時期非常措施既打救不了政府的施政威信,又拖累政府的管治求變。

實際上,這邊廂以供應遏樓市靠不住,那邊廂已火燒後欄,代理業界陷入絕望而群起抗爭,凸顯樓市生態惡化。關舖、失業在淡市膠着中蔓延,抵銷着振興經濟的努力。未能增供應促成樓價軟着陸,更關鍵是以非常措施爭取時間,機遇在逐漸流失,美聯儲啟動退市漸行漸近,若高樓價在退市中引爆泡沫,恐讓香港重溫亞洲金融風暴那場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