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盤力逼二手 樓價下行添壓

剛過去的周末,元朗一個新盤銷情不俗,除了因為買家餓盤已久之外,更重要是售價折實後,睇齊同區二手樓價,應是暢銷的主因。另一個位於荃灣的新盤,雖然未正式開售,但入票反應亦不俗,背後原因同樣是開價克制,計及各項優惠,實際價錢比同區只得幾年樓齡的二手住宅平均呎價還要低,成功網羅不少準買家。

以往,新盤定價相對同區二手物業往往有溢價,少則貴一兩成,多則貴五六成也不罕見。現在兩個新盤的定價,要不是睇齊二手價,要不就是更低,明顯在測試市場水溫,同時亦帶出一個訊息,就是開啟住宅樓價的下行周期。由於一手物業尤其是大型新盤定價具指標性,長此下去二手樓價應會向下,以維持與一手樓價的合理折讓。

事實上,這兩個新盤只屬冰山一角,因為可供出售的一手單位陸續有來,而且數量不少。根據地政總署數字,截至今年七月底,已獲批賣樓花而又未正式推售的新盤單位有近二千四百個,比上述兩個新盤的單位總數還要多。此外,累積待批賣樓花的更有過萬單位,既然已經有新盤以睇齊或低於二手價推售,此例一開,其他後來者要逆勢把售價加回去,將非常困難。

在市場營銷策略中有所謂「分層定價」,做法是產品售價拾級而下,定價較高的一批賣完,購買力較強的買家被消化之後,便會酌量減價以吸納購買力較低的一批買家,如此類推。住宅銷售策略很多時亦如出一轍,力求盡量去貨。另一方面,買家的選擇其實也有很大彈性,相信只有極少數會死守一區,更多的是不介意跨區置業,因此個別新盤不但要與同區對手競爭,更要與全港的其他新盤競爭。換言之,只要有個別新盤選擇克制的定價,其他對手便不容易逆勢抗衡。

由於今年上半年獲批預售樓花的單位數量偏低,加上四月底開始實施一手銷售新例,新盤市場淡靜了一段時間,市場估計發展商在下半年必定要追落後。過去幾年,一手住宅買賣登記平均一年約一萬三千宗,背後代表着發展商每年需要賣出多少個住宅單位,來維持合理收入。今年截至七月底,一手買賣登記只得五千六百多宗,為免業績大幅波動,發展商在年底前加快賣樓的壓力確實存在。

如果把眼光再放遠一些,政府估計未來三至四年可供出售的一手住宅單位約七萬個,每年要賣萬多伙應該無走雞,留起來不賣顯然不明智。價格畢竟由供求決定,在辣招稅打擊下,需求已少了一截,供應增加令樓價下行勢所難免,當新盤定價睇齊或低於同區二手,便會連這批購買力也吸收過來,二手樓價將感受到下調壓力,互相影響下,樓價從高峰回落一至兩成,不會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