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勢不可擋 港銀何處立錐

兩家中小型港資銀行近日不約而同傳出大股東洽售股權,盛傳的買家亦無獨有偶,屬中資財團。市場的普遍反應是有實力的中資在港建立銀行網點並不令人意外,相信大型港資銀行有足夠實力抗衡。里昂證券分析員昨天則一語道破,這個可能是一廂情願的想像,雖然沒有說出港銀面臨被邊緣化,卻預言兩家本港龍頭銀行未來注定是輸家。由此可見,中資確實勢不可擋,港資遲早無立錐之地。

根據一家國際評級機構早前發表的報告,外資及中資銀行佔本港銀行體系的比重達九成半。其中,中資銀行所佔的資產比例,截至去年中約為整體的一成半,數額看似不太大,可是相對於○九年底才只佔百分之九,增速十分驚人,現在更肯定不止此數。由於歐美資大銀行至今仍未完全從金融海嘯中復原,投入到香港的資源有少無多,中資銀行的影響力更加突出。

中資銀行之中,不論是出自內地大型國有銀行或規模次一級的股份制銀行,在香港仍未至成行成市,可是計及內地的網點覆蓋、國家的財政支持,以及政通人和的優勢,豈是港資銀行可比擬?當然,港資銀行並非坐以待斃,一直有拓展內地市場,可惜在網點、資金實力及政商渠道等多方面,根本無得比。試想想,當內地企業想走出去、外資企業想走進來,會選擇哪些銀行幫忙鋪橋搭路呢?

近幾年,本港銀行貸款出乎意料地快速增長,用於境外的貸款及美元貸款增速特別矚目,內地企業利用本港銀行進行「內保外貸」大行其道,逼得金管局出手,勸喻銀行適可而止。當局沒有講明哪些銀行最積極提供中資相關貸款,但外界應該心知肚明。向內地貸款被視為風險較高,中資銀行則有獨特優勢應付,就是有中央做後盾,壞帳問題有政府支援,需要增資時則有國家大股東自願少收股息解囊,港資銀行根本是在不同的跑道上,怎可相比!

不過,在港的中資銀行縱然非常樂意以此為據點,卻未必會視香港為永遠的基地,因為香港的角色不過是一道窗口,在內地還未開放市場前,用以獲得美元及港元融資。窗口不會永遠獨一無二,將來只要多開幾個,形勢便會逆轉,上海即將啟動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正是中國的另一道對外窗口,一旦成形,對香港的衝擊非同小可。

中資銀行着眼的是全國一盤棋,換個窗口、轉移陣地,生意一樣可以照做,影響不會很大。港資銀行則不同,開拓內地市場要面對很多掣肘,經營風險也較高,與巨無霸國有銀行無得鬥;可是留在香港,又要面對本地貸款需求萎縮、市場飽和,活在中資的天下,處境被動,想不被邊緣化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