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譴責小說《活地獄》中有言「千里為官只為財」,可謂一語道破封建王朝官僚制度之腐敗本質,官場如同商場,當官就是為了發財。中央政府欲跳出歷史周期率,告誡當官的別想着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然而制度漏洞同樣未能堵上,當官仍是天底下利錢最好的買賣,所以再怎麼吆喝還是徒勞。
中紀委機關雜誌近日刊出一篇名為《生財有「道」終入獄》的文章,講述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原黨組成員郗同福的崛起與瘋狂斂財之路,由一名乞兒成長為副廳級幹部、再到淪為階下囚的浮沉人生堪稱諷刺。而在其「時刻不忘為自己、為親友謀取利益,沒有條件時等機會創造條件,有條件時絕不放過」的執着堅持下,終於斂聚了包括六十五套房產在內的五千多萬元贓款,為壯大貪官隊伍出了一分力。
從檢察機關公布的案情來看,郗同福的貪腐跨度接近二十年,又是典型的邊升邊腐、邊腐邊升情況,而這種現象於內地官場早已司空見慣。值得一提的是,此官的貪腐理念既務實又生動形象,一如其所言,就是老母雞從家門前經過,也要捉回家下個蛋再放走,可說是將貪官們的貪婪心態及肆無忌憚斂財行徑刻畫得淋漓盡致,更讓人看透了內地官場沒有最貪、只有更貪的赤裸現實。
雖說當局近年不斷加大反腐力度,並信誓旦旦表示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聲言要實現反腐敗零死角、全覆蓋,惟權力氾濫問題仍然無處不在,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監管。問題就在於,內地官場一直沿用封建社會的垂直官僚體系,下級官員由上級任命,而非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故而官員只對上級負責,卻不需對百姓負責,權力也就失去了群眾監督的最重要環節。
事實一再證明,內地貪官掃之不盡,打完一批還會再冒出一批,且一再貪出新意思、新高度;像過往人們多愛以「雁過拔毛」來形容官員的貪腐程度,如今卻冒出個「雞過留蛋」的新花樣,不但為日後批判貪官豐富了詞庫,亦為貪官們挖空心思搜刮民脂民膏之舉增加了畫面感和立體感。
當然,若有人堅持要在二者之間作出區分,非得弄清楚哪種比方更能凸顯官員的貪婪,則大可不必。總之貪一元錢和一億元都是貪,像被抄家的「大老虎」擁有的贓款固然會數壞多台數鈔機,並需以多輛軍車運走,而像幾毛錢乃至三分錢也不放過的蠅貪、蟻貪,照樣也可實現聚少成多斂財目的,社會危害同樣巨大,都是應被大力剷除的腐敗毒瘤。而正因為百姓沒有監督官員的權力,才會出現十八大、十九大之後仍不收斂、不收手的貪腐現象,這和晚清時期並無實質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