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反對聲音成最就手擋箭牌

港府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民意反應欠佳,有大學進行民調發現,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滿意度較去年大跌十四個百分點,對此,林鄭聲稱「預咗」措施多必定招罵,一副「我都唔想」的無奈模樣,潛台詞其實是為「一事無成」打定預防針──大家睇到啦,香港地乜都有人反對,「非戰之罪」也。

古人說: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提出多少措施並不重要,能否見效才最重要。以「明日大嶼願景」為例,計劃填海一千七百公頃,為一百一十萬人提供居所,一旦落實,將會是香港開埠以來規模最大的發展計劃。問題是,放着那麼多棕地在那裏,政府尚且未能擺平爭議加以善用,「土地大辯論」搞了一大輪亦未能凝聚共識,憑甚麼捨近就遠,未學行先學跑?所謂「願景」,恐怕最終又是淪為畫餅充飢的無米粥。

事實上,「反對聲音太大」已成為港府最就手的擋箭牌。施政報告提出三條海底隧道分流方案,提出紅隧、東隧加價而西隧減價,方案只屬「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把戲,根本無助問題,林鄭事先張揚方案沒有修改空間,政府要做的都已做過,「立法會批准便會執行,不批准亦無辦法」,這豈是「成事」的態度?分明是「撩交打」。

當然,針對土地供應及海底隧道分流,港府好歹提出具體方案,但在解決假難民問題方面卻是拖得就拖,僅稱會就修訂《入境條例》提出條例草案,改善審核免遣返聲請程序,說了等於沒說。要徹底解決問題,當務之急是廢除行街紙,設立禁閉營,看看人家意大利,國內一樣有反對聲音,內政部長薩爾維尼抵禦難民「入侵」,甚至被告上法庭也在所不惜,港產官僚能有一半的擔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