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特區政府拍賣分別位於粉嶺和柴灣的兩幅土地。然而,拍賣結果卻迥異,粉嶺地皮獲得多個發展商熱烈競投,甚至以高出五月份同區另一幅住宅地皮呎價百分之二十而成交;反觀柴灣那塊地皮卻在沒有人承價後流拍,是為政府賣地十六年來首次。
柴灣地皮之所以最終流拍,有人分析出兩個原因。首先,是地皮環境的先天不足。地皮位於一幅維修責任未明的大型斜坡附近,買家有可能要負責斜坡的鞏固及保養工程,自然是入市意欲不大。另外,地皮附近有一座墳場,不僅影響了景觀,加上附近設有不少石碑廠,從而令整個環境特別是在入夜之後顯得更為陰森,入市者因而卻步。
另一個原因,是政府的後天失誤。政府錯估了這幅地皮的價值,在開拍前一刻揭出底價為五億三千萬元,平均每方呎樓面地價約三千四百元,開價超出預期成交上限的五成,令各界紛紛異口同聲說開價太高。事實上,政府在賣地前夕並沒有將底價披露,惟在地產市場裏打滾多年的人士,只要綜合各方面的資料,都知道這幅地皮難以包裝,五億三千萬元實在是開價太高,不值得參與。
流拍之後,有拍賣官說今次事況不尋常,並感到驚訝;但有市場人士卻為政府這一說法感到驚訝和失望。因為問題的癥結在於政府只看地皮而賣,希望善價而沽,殊不知也要看市場因素來賣地。
這種只為賣地而賣地,不看地皮的潛在力,不懂得為地皮增值的粗劣賣地手法,正與特區政府的施政風格不謀而合,實在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