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及多個社交媒體平台永久封禁尚在任總統特朗普的個人帳號及專門支持他的在線社區,今天我們來談一下大數據對政治生態的影響。
網絡社交平台除了可控制你的言論自由,它還可以在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介入生活、政治和參與政治!近10多年來,網絡平台的興起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在美國,有谷歌、臉書、推特、亞馬遜、Instagram等。而中國則有百度、微博、淘寶、抖音等。根據數據顯示,美國的社交平台有逾30億人帳戶,遍布世界各國。而中國則大概有逾10億,集中在國內,尚未算國際化。
無論如何,手上拿着這麼多人的資料,不難建立起他們需要的大數據來。而這些大數據可以群體化,如一個社區,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市民有否共同語言、喜好、文化、生活習慣及日常必需品等。也可以個人化,知道你經常出入地點、喜歡甚麽食物、書籍、電影,甚至你的經濟能力、政治取向、朋友圈等等。當各大App掌握這些資料後,你可能發現,當上網瀏覽內容時,經常會出現一些你十分感興趣的內容,或你今日某一刻曾與人討論的話題。
如臉書,在其推送的內容中,會有不少是你有興趣的事物,如二手車、寵物、化妝品、想光顧的餐廳等等。也會經常在你的帳號平台出現相關廣告,吸引你購買相關商品。大數據的存在,令商業的推廣更加精準,購買率更高。
大數據對你個人思想和情況瞭如指掌,相當於是一個由數據組成的「讀心術」,無疑是潛移默化的控制。如果有國家或大企業把大數據間接用於地圖、書籍、表演,直接的用於意識形態、價值觀上,只要配合落地的設計和表達,大數據可以翻天覆地。
英國脫歐一役,大數據起了起死回生功效。推動脫歐的負責人發掘出英國人對留歐疑慮,利用網絡公司找出潛在用戶——搖擺和政治冷感者,以失實及誇張的文案,如:英國需每周負擔3億5千萬英鎊、土耳其有7千萬移民到英國,挑起英國人的焦慮,再配合感性的「夢想和恐懼」吸引和推動這兩批本來不打算投票的人,主動出來支持脫歐,令本來民調結果是多數支持留歐的成為「意外」。故此誰又敢保證美國2016年/2020年總統選舉,雙方候選人都無使用大數據?
政治上,世界已進入大數據時代,誰能掌控,誰就勝出。當然,這會對西方式民主,用人民投票來更換執政者的國家/地區影響尤大。但由於它有移風易俗的能量,誰又敢說,它對非民主國家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