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廢紙圍城 事事光說不練

大事做不成,小事做不好,已成港府施政標記。隨着內地對環保的要求日益提高,逐步落實禁止洋垃圾進口,本港廢紙預料明年元旦將被完全拒諸國家門外,「廢紙圍城」恐再重現。面對環保災難迫在眉睫,港府依然漫不經心,一味指望中央打開國門打救。一節見則百節知,港府連廢紙回收都處理不好,還有甚麼事情做得來?當中央耐性耗盡,對無能廢官不再容忍,特區政府壽終正寢事小,全港市民陪葬事大!

內地拒收 香港要變

內地於2017年部署停止入口「廿四味」洋垃圾,包括本港廢紙。由於本港九成七廢紙都輸往內地,內地拒收打擊極大,當年就曾發生本港回收商停收廢紙,導致廢紙圍城逼爆堆填區的可怕一幕。後來經兩地政府協商,內地由一刀切改為定期批出入口廢紙配額,但全面停收的大方向不變,原定去年逐步停收,後來再度推遲至今年底落實停止入口廢紙,意味明年1月1日,本港每月4萬噸的廢紙再無出路,不僅回收業界面臨末日,堆填區滿瀉才是最大問題。

面對業界末路,本港回收商雖積極尋求東南亞市場接收本港廢紙,但事實是沒有一個市場足以取代內地,而且成本比內地高數倍,難以長期維持。無計可施下,業界寄望港府與內地早日達成協議,將香港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剔出禁止進口名單。問題是,以鄰為壑的「環保」政策早就不合時宜,內地環保意識高漲,國家領導人更定下減排目標,足證國家重視環保。再說,中國地大物博,有能力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要從香港進口廢紙,過去不過優待香港而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香港依賴內地接收垃圾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去,內地亦不會再如以往「嬌縱」香港,香港要麼任由廢紙逼爆,要麼自食其力,做好本地回收,轉型求存。

很可惜,港府向來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搞環保光說不練,口號叫得震天價響,到頭來一事無成。例如港府早年提出在本港設立廢紙回收廠,以解決廢紙圍城問題,拖至兩年前招標,原定在屯門環保園設廠並在3年後投入運作,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在欠缺配套和政策支持下,承辦商拒絕再玩,早前交回土地止蝕離場。現在港府又打起紙漿廠的主意,認為經營成本比廢紙回收廠低,應有吸引力,預計明年上半年重新招標。當然,改設紙漿廠總好過甚麼也不做,但紙漿只是半製成品,必須再加工方能轉廢為能,為何港府不將眼光放遠放大,由回收廢紙到製作紙漿再到製成品出廠,一條龍由香港包辦?既不假外求,更可建立香港製造品牌,在經濟低迷之際提供就業機會,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內地又好,外國也罷,回收再造都是一門能賺錢的專業。單是澳洲,便有專門回收廢車胎、廢玻璃、廢碎石的工廠,製成鋪路用的物料,減少使用瀝青,更環保耐用。甚至乎,當地有廠商回收廢車胎後轉化為鋼、柴油等,這些都得力於政府環保政策配合,保護並扶持本地回收業。別人做得到,香港做不到,根本原因是港府鼠目寸光,只知當一日和尚敲一日鐘,根本沒有雄心壯志發展好香港。

說來實在羞愧,本港減廢起步比其他發達地區落後豈止10年,單是台灣,早在1997年已推出資源回收計劃,不僅加強教育和宣傳,更成立回收基金及提供補貼,建立完整的回收網絡,直到2006年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事半功倍;南韓的回收政策起步更早,直到今天廚餘回收率超過94%,成績斐然。

再看起步比香港遲得多的內地。上海去年7月推出號稱「史上最嚴」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一年後當地生活垃圾填埋率由44.2%降至6.3%;政府除了要求居民分類投放廚餘,更支援企業完成廚餘本地化、資源化處置,鼓勵引入新技術設備,節省運輸成本,避免發酵,增加回收率,例如將廚餘回收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等。反觀香港,廿多年來的前線回收依然停留在「三色桶」層面,偏偏港府連監管承辦商都做不好,以致三色桶的回收物絕大部分被送往堆填區,失去回收意義。連申訴專員公署都看不過眼,上月宣布主動調查環境局及環保署的三色回收桶管理措施,堪稱醜不可言。

恃寵生驕 不思進取

為何內地推行環保政策,短短時日成效顯著,香港卻幾十年如一日,毫無寸進?最大分別是兩地政府一個強政勵治,雷厲風行;另一個怕事避難,光說不做。舉個簡單例子,內地為了節約資源,規定酒店不得再向客人提供牙膏牙刷等物資,一聲令下,各地莫敢不從。香港卻連垃圾徵費也蹉跎十多年,最後無疾而終。一葉落知天下秋,回歸前香港強勢,國家領導人甚至揚言要複製幾個香港,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回歸後內地發展一日千里,方方面面都已超越香港,香港卻一味恃寵生驕,不思進取,以致重要性每況愈下,甚至成為國家的負累。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小至回收業,大至大政策,香港是繼續沉淪,變成中國二、三線城市,形同粵劇中討人厭的「白鼻哥」;還是浴火重生,堂堂正正踏台板當主角,端視乎港府以至全港市民的取態。短期而言,廢紙失去出路,價格必然大貶值,沒有長者檢拾廢紙,大可改由被判社會服務令的人士去檢拾。總而言之,窮則變,變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