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跳至主目錄​

平心而論:回望入世

國家領導人早前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重視「內循環」策略,後來官方補充,要加上國際和國內的循環,即「雙循環」,才是較準確的經濟發展策略。

我的了解,內循環是生產與消費基本上自給自足,就算割斷一切對外經濟關係也可持續運轉;雙循環則是經濟自己運作為主,但不排除通過外貿,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

其實,中國對割斷對外經濟關係、自給自足有豐富經驗。解放初期還保持與蘇聯及東歐集團國家之間的貿易,互通有無,但這些交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逐漸中斷,中國成為對外鎖國、少與外面世界交往的內循環經濟體,期間還經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更加與世隔絕。要到七十年代美國採取聯中抗蘇外交策略,中國才重新陸續與外面世界恢復交往;要到鄧小平上台後推出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才逐漸開放經濟,重新確立私有產權制,接受私人資本、中外合資,更進而接納外資,重新加入世界經濟大家庭。中國從鎖國政策到改革開放,走的道路一直戰戰兢兢,穩健為主,向前走三步往後退兩步,主事人其實也沒有太大把握,這才是鄧小平所謂「摸着石頭過河」的本來意思。

要到○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才算正式參加多邊貿易體制,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一員。相信不少朋友都記得中國加入世貿前與其他世貿成員國談判的艱巨,可見當時中國沒有太大信心,苦苦掙扎,歐美國家其實是拉攏中國「入世」的主要推動力量。

二十年後的今天,大家都看到,實行國際分工,全面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有利,中國是開放經濟自由貿易的受益者,正因為面對龐大世界市場,中國才有機會快速發展製造工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工廠。歐美國家也樂得把他們的低科技、耗用大量能源、導致大量環境污染的製造業轉移過來,讓世界人民得享中國製造的價廉物美產品,其實中國蒙受其益之餘也付出很大代價。

國際分工有利增加生產,減輕成本,讓各國善用本國的優勢,生產出更多更優質的物品,不應如特朗普及其手下謀士般,狹義解釋為只是中國得益,美國受損;他們針對中國,設立貿易障礙,是損人而不利己之舉。中國有些環節如高科技產品、高端晶片等,過去依賴美國供應,一旦受到禁制,可能會有阻滯。國家領導人提出內循環策略,是在世界貿易欠缺流通下,不得已的回應。不過,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生產力領先的大國,更大規模針對國內消費市場生產,本來也是順理成章,再加上適量外貿調節的雙循環,肯定能夠抗拒美國的貿易壓力。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電 郵: news@opg.com.hk網上爆料
傳 真: (852) 3600 8800手機網站: m.on.cc
SMS: (852) 6500 6500MMS: ireport@on.cc
本網站已採納無障礙網頁設計。如閣下對此網站在使用上有任何查詢或意見,請以下列方式聯絡我們。 電郵 : enquiry@on.cc
東方日報香港人的報紙 必然首選 連續49年銷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