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察於未萌,愚者暗於成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死傷枕藉,香港僥倖捱過第一、二波大爆發,港府便忙不迭沾沾自喜,自詡「抗疫百日漸露曙光」。詎料言猶在耳,來勢洶洶的第三波大爆發近在眼前,確診宗數與日俱增,社區幾近全面淪陷,惟港府防疫依然歎慢板。事實證明,在防疫抗疫方面,港府永遠是愚者,永遠後知後覺,永遠不懂吸取教訓。
早在五月,本港在廿多日零確診後已零星出現源頭不明的本地感染個案,但因為感染人數不多,過後又出現多日零確診,港府廢官由是麻痹大意,根本不當一回事,並將全副精神放在激活經濟上。本來,百業受疫情衝擊一片死寂,重振經濟確是重中之重,惟大前提是防疫必須做到滴水不漏,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如今事實擺在眼前,本港疫情死灰復燃,連日來的本地確診個案以倍數暴增,由數日前的一日兩宗,跳升至一日九宗,然後是一日十多宗,來到昨日更達到三十四宗,連同輸入個案共達四十二宗,大部分個案為港泰護老中心群組人士,另涉及多名的士司機。病毒全面在社區擴散,已是寫在牆上。
面對疫魔大軍再度壓境,港府廢官卻一副「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態度,收緊防疫措施一味拖。儘管多名傳染病專家數日前已敦促政府重啟三月份的禁聚措施,但港府當成耳邊風,甚至仍對萬多名即將來港的外傭中門大開,只要求僱主將外傭安置到酒店隔離了事。直到昨日疫情失控,拖無可拖,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方宣布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食肆人數不得超過可容納總額的六成,限八人一枱;酒吧則限四人一枱;健身中心、派對房間及卡拉OK,一間房最多容納八人;夜總會人數上限為可容納的六成,只可四人同坐;電影院則不得飲食。
可以看見,這些措施不湯不水,與三月份的禁聚令相距頗遠,當時規定食肆每枱最多坐四人,枱與枱之間須有一點五米距離,卡拉OK、戲院等更須停業。當局防疫半桶水,要是未來再有健身中心、卡拉OK群組式大爆發,絕對不足為奇。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港府連推出不湯不水的措施都不是當機立斷,而是拖到明日凌晨才生效。疫情不等人,港府遲一日收緊社交距離,疫情更失控的風險便大一分,與其都要實施,為何不即時生效?拖一日的意義何在?
當然,港府不能宣之於口的是對商業的考量。在疫情肆虐下,各行各業都沒有起色,失業率急升,結業潮乍現,業界叫苦連天。早前好不容易出現長期零確診,適逢港府又派一萬元,飲食業、零售業莫不寄以厚望,一旦港府重啟三月份的嚴厲社交距離限制,業界見財化水,經濟勢必重創。問題是,經濟重要,但人命更重要,一旦香港淪為武漢甚至美國翻版,有錢無命享,還談何重振經濟?
更令人質疑的是,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在數月前已要求港府提高每日檢測數量至七千五百個,否則難以堵截漏網之魚,惟港府直到昨日仍在推說即將設立實驗室,即是至今仍是十畫未有一撇。顯而易見,廢官冇心冇肺冇靈魂,一味大安旨意,以為疫情已經受控,於是將專家建議置若罔聞。同樣事例屢見不鮮,自九七年香港爆發全球首例人類感染禽流感後,接着又淪為沙士重災區及爆發亞洲首例豬流感,近年更包辦了全球首宗鼠傳人類戊型肝炎個案,港府每次都說吸取教訓,但每次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何曾有所改變?
正如有人戲謔,港府靠得住,豬乸會上樹。坊間已有食肆自動休業兩星期抗疫,市面搶購口罩潮再現,民間的反應永遠比無能港府快一步,證明市民根本不信任政府。另一方面,多間與疫情有關的學校已相繼停學,立法會議員催促教育局安排中小學提早放暑假,但教育局至今無知無覺。一旦疫情在校內爆發,一傳十、十傳百,後果必然是災難性,局長楊潤雄何時才肯清醒?更不必說,多宗確診個案都涉及的士司機,專家建議港府強制市民戴口罩乘車,何況連澳門都規定巴士乘客須戴口罩,偏偏陳肇始充耳不聞,反而大言不慚聲稱疫情第三波大爆發是「新常態」,叫市民接受與病毒共存,還自吹港府防疫「張弛有道」,簡直不知醜字怎麼寫。
在所謂的「新常態」下,世界多國政要都不幸染疫,例如英國首相約翰遜,又如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這些人都有共通點,就是都叫國民在有生之年準備與病毒共存,採取消極抗疫措施,結果怎樣,有目共睹。當港府廢官也學人講「新常態」,意味本港疫情絕不樂觀,現時病毒已經變種,市民必須打醒精神,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