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寸金尺土,土地是最珍貴的資源,也是庫房最大的收入。無奈在黑暴和疫情雙重夾擊下,近期多幅地皮流標收場,預示經濟危機惡化已對地產市場造成衝擊。在此情此景下,港府堅持如期發售中環海濱三號「地王」,不僅土地價值隨時被低估,採用「雙信封」形式招標更恐招來利益輸送的爭議。
所謂雙信封形式招標,即是入標者需同時提供項目設計方案及地價,有別於只提供地價的一般做法。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指出,中環海濱三號商業地有其獨特性,招標時不應只看重價錢,更要考慮設計。誠然,該幅商業地面積逾五十一萬平方呎,鄰近國金中心二期,可建樓面面積達一百八十多萬平方呎,而且享有無敵海景,可謂絕無僅有的市區靚地,市場初步估計該地折合估值超過七百億元,屬全港最貴地皮,說是「地王」絕無誇張。
中環既是香港政經金融心臟,非常有代表性,港府要求入標者為「地王」提供有特色且配合中環發展及地貌的設計方案,無可厚非。問題是,設計好壞十分主觀,如何評分,有何準則,當局語焉不詳。正如有測量師質疑,這樣做變相由政府操縱,可透過編寫標書度身訂造,喜歡批給誰就批給誰,有欠公允;加上不是以價高者得為唯一或最大的考慮標準,更是令人疑竇叢生。
須知道,招標制度一旦不清不楚,不公不平,後果隨時是災難性。當年的西九文化區單一招標事件便是前車之鑑,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爵士好大喜功,一意孤行,認為西九文化區必須有天幕設計,結果由英國建築師的昂貴天幕設計脫穎而出。曾爵士其後拍板以單一招標方式批出西九項目,結果被轟為利益輸送,傾斜單一發展商,因為爭議太大,最終取消天幕,推倒重來,改由港府斥資二百多億元興建,費時失事,而且項目至今仍未完成,早已淪為瀕臨爛尾的大白象工程。
由此可見,今次中環「地王」若重蹈西九文化區覆轍,由政府官員根據個人喜好決定中標者誰屬,必然後患無窮。港府向被質疑為官商勾結,政策傾向大財團,批地不以價高者得為準,更會有賤價批地之虞,令庫房收入減少也就罷了,最大問題是有利益輸送之嫌,隨時引火燒身,激起另一波民怨。最諷刺的是,去年黑暴高峰期,港府為了轉移民怨焦點,不惜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提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被譏為向發展商開刀以挽回民望,反而之前唱好的公私營合作「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則束之高閣。一時向發展商磨刀霍霍,一時又大搞不透明操作明益友好發展商,不是自相矛盾是甚麼?
這些年,港府為了拓土建屋絞盡腦汁,卻偏偏捨正途而弗由。中環「地王」在經濟低迷時期推出,固然令土地收益大減;而硬推萬億「明日大嶼」,更有千金散盡不復來、香港沉淪無盡頭之憂。與其不顧後果地倒錢落海,不如謀定而後動,首要為樓市「撤辣」拆牆鬆綁,待市道復甦才發售「地王」,最重要是叫停填海造島,集中資源發展新界閒置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