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石油戰爭嶄新玩法

沙特國內最大的煉油基地被也門叛軍的無人機轟炸破壞,該國的產油量迅即減半,令到長期疲弱的國際油價遇上多年難得一見的急升。伊朗被標籤成襲擊的幕後主腦,但美軍並沒有十足的證據,故只能壯大輿論聲勢來扣上帽子。伊朗雖然是叛軍青年運動的大國代理人,但青年運動絕對有能力策劃這種規模的襲擊,他們在月前也曾經用無人機炸毀一個沙特機場,遠程奔襲一早已成常態,當時伊朗也沒被說成是幕後黑手。這可解釋為何美方姿態上強硬,但行動上軟弱。

其實,特朗普可能暗自偷笑,因為美國成了沙特石油減產的最大既得利益者。美國在約十年前成功開發頁岩油,終於由最大的石油入口國搖身一變,成為最大的出口國,令到整場石油戰爭的玩法改寫。與中東盟友由供求關係變為競爭關係,美國一直在思忖怎樣增加市場佔有率,誘使更多國家購買美國的原油。波蘭正是它攻入歐洲的第一個能源缺口,當地已大興土木興建油氣設施,特朗普亦通過了派駐美軍的計劃,再次驗證了哪裏有石油,哪裏有美兵的傳說。

為打壓石油的競爭對手,美國可謂不遺餘力,先後制裁伊朗和委內瑞拉,也極力阻撓德國與俄羅斯合建的北溪二號輸氣管。惟對忠實的盟友沙特,美方仍是畢恭畢敬,反正軍售訂單在手,毋須殺雞取卵。所以,沙特今次的噩耗反成美國天大的喜訊,因為特朗普可以扮演救世者,奉維護國際市場穩定之名,將美國貨大推特推。第一步正是授權動用石油戰略儲備。

最大受害者是中國,中方原本從沙特每天進口一百三十萬桶石油,一下子面對如此龐大的短缺,只有無奈地向宿敵招手。事實上,中國近月已積極在非洲開拓來源,盡力減少進口美國石油,以擺脫貿易依賴,見有點起色,才敢在最新一輪的關稅清單上首度加入美國原油。現在弄巧反拙,搬石砸腳,北京為求解套,豁免對原油開徵關稅只是遲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