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清算官員

網上有戲言說,今次反修例事件平復之後,要秋後算帳,對象應是政府的公務員,例如運輸署處理破壞交通不力,食環署任由公共設施遭受塗污、亂貼和毀壞,新聞處對維護香港新聞公正不作為,教育局放任政治教師在學校宣傳仇恨政治思想等等;相反地,香港的警察應予獎勵,他們英勇、專業和不辭勞苦。

不過綜觀今次事件的發展,最主要的責任在政府高層。林鄭月娥難辭其咎,行政會議成員也起不了輔助、支持作用,甚且間接地唱對台。至於問責官員,不是敷衍塞責,便是迴避,躲在一旁不作一聲也不作任何工作。問責的政治團隊實際上已崩析瓦解,看着特首、保安局局長和警務處處長在反對派的欺凌下進退失據。當然,取消中央政策組的心戰功能,是林鄭自取其咎。但政治問責官員的政治責任何在?團隊精神何在?不為林鄭,也應為政府、香港社會盡力。

公務員體制有其保守僵化的傾向,回歸以來,有趨惡化之勢,並沒有與時並進,反而有所倒退。領導層管治不力,導致上行下效,也使體制內的制約監管失效。積弊已久,今次危機完全暴露,實在也難對中層的官員厚責。

最應算帳的是政治問責官員,不但秋後要算,秋前也要算。

今次事件處理糟糕,使小事化大,有關問責官員不能推卸責任。警務處重聘一位副處長,已實際承認錯誤。大亂未平,警務處的高層不應變動;特首代表體制穩定,問責還可延後,但其他問責官員實應盡早整頓,應對暴亂的破壞和事後的修補工作。

第一位應讓位的是政務司司長,他本是百官之首,卻無所作為,沒有能力協助特首統率各局來應對動亂。林鄭月娥勢弱,好應有一位更為能幹、強硬的政務司司長輔助和替她承擔政務。第二位是律政司司長,去位可減少政府承受的社會批評。在當前未必需要即時落台,但可預告引退,以使政府可爭取社會支持。

第三位是財政司司長,動亂帶來對香港社會經濟的破壞,並不是不可預見,特區政府有龐大的財政與政策資源,為甚麼不可以緊急行事,採取措施救援受衝擊行業與企業呢?也為甚麼不在衝擊破壞之際,政府提出重大的財政經濟政策,來挽救社會及國際的信心,且積極建設,推動香港的轉型升級發展,為將來打下基礎?動亂帶來的經濟危機嚴重,且碰上國際經濟景氣轉衰、中美貿易衝突之際,這已不是積極不干預或干預的學理爭議,而需要緊急的財經政策配套。司長不幹,倒不如讓別人來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