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過度寵溺

特首林鄭月娥在「七一」酒會致詞時說,施政要多顧及各階層的意見。這是恰當的。對於英國訓練的政務官,首先要打破自以為是的精英主義,明白自身的短缺、現代社會的管治的複雜性,才有機會扭轉回歸以來公務員治港的迷執與失誤。當然,林鄭要防的還有官商勾結,以及對外商等的不合理利益輸送。

林鄭這番致詞遠勝早一天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的討好年輕人。社會與政治不可能偏向於某一年齡階層,不單只有利益分配不公的問題,還有認知與智慧的差別。回歸以來,香港教育政策、青年政策的最大失誤,是沒有認識到年輕人需要學習與磨練才可成材、成人,政策過於遷就、討好,以為提供充裕的物質條件便足夠,社會與政府、學校(不論是大學還是中學)、家庭,似乎都陷入對年輕人過度寵溺的陷阱中。

或許這是沒有足夠文化底蘊的富裕社會通病,但香港更為突出的是,在「佔中」等動亂出現後,社會與政府竟然是不辨道理地把政策和資源向年輕人偏向,卻不要求他們努力與付出,這變成更大規模、且是政府帶頭的進一步寵溺年輕人。方便他們進入政府做官,美其名為培養人才,但不給他們磨練,怎樣算是培養人才呢?倒是製造出在政府架構裏的特殊年輕人階層。這或許可以稱為行政吸納年輕人的政治,有類於殖民地政府時代的行政吸納的方法。

年輕人可以有理想,但不是必然。在物欲橫流的世代,他們的理想早已變成房子、車子和悠閒但高薪的工作,變成為個人主義的理想,未必顧及社會。年輕人可以不世故,但並不是沒有利益。與成年人相比,利益追求差別不大。只是世故未深,手段不及。世故未深亦反映他們的知識、經驗與智慧不足。

事實上,在今天全球化、網絡化的錯綜複雜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裏,年輕人的不足正構成他們的競爭劣勢,此所以發達社會的政治、經濟、金融,愈是傾向於由年長者領導,因為他們由閱歷、經驗產生出的智慧與人脈關係,並非年輕人可比。即使民粹主義有個別年輕人作領導,但總體還是年長者佔優,且年長者不是五、六十歲,而是六、七十歲。

年輕人容易反叛,卻從來容易被成年人利用,主因是他們分辨能力不強,容易天真衝動。因此,要成功的話,必然要與成年人、老年人結合,各取所長,各補所短,並且可以培養年輕人。

林鄭要協調各階層是正確,張建宗之討好年輕人,只是愚蠢的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