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鴻爪:高官補鑊講多錯多

特區政府庸官廢物充斥,又分兩大種類,一種是好大喜功,多做多錯,有極端者更自以為「好打得」,強推政策,天怒人怨,特首林鄭月娥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另外一種則剛好相反,抱着典型公務員心態,「少做少錯」,「唔做唔錯」,未退休已經準備好退休,特區第二把交椅、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正正是這種老油條「典範」。由港英政府過渡到特區,從來不大起眼,卻一步步爬上權力高位,若問張司長有甚麼功績,大家可能毫無印象,當然也沒有甚麼大錯事把柄給人詬病。

張建宗最擅長便是在最敏感時間「低調」,最適當時候出現,然後說幾句場面話,兩邊都不得罪。像這次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張起初站在林鄭背後,「大樹好遮蔭」,示威者都不會把帳算在他身上,以為他可以又輕輕鬆鬆過一關,可是他上司林鄭超過十日未有公開露面,作為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避無可避,惟有頻頻現身致歉。他還在網誌表示未來施政會「以青年為本」,去除「家長式心態」,耐心聆聽年輕人聲音。

這一番說話張以為可令緊張氣氛降溫,但適得其反,頗有「兩面不是人」感覺。有立法會議員批評當局如冥頑不靈的家長,只重複想說的話,至今仍未意識到真正問題,反會激起年輕人的怒氣,而且政府的所謂青年委員會成員不是超齡便是「富二代」,聲音不夠「貼地」。如果現有機制沒有問題,根本不會出現目前困局。

其實張建宗這番話字面上就有很大政治不正確問題,政策應該是以整體社會福祉為出發點,何以給年輕示威者衝擊了幾次,便變了「以青年為本」,是否代表政府向街上的憤青投降?下次有大批公公婆婆出來抗議,政府會否又改口「以長者為本」?其實解讀張的說話,變相承認以往政策忽略年輕人,所以需要補救。講多錯多,反映特區高官的質素難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