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驕子落凡塵 青年問題豈無因

一國兩制能否維持「五十年不變」尚屬未知之數,但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的第一份收入三十年不變,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同回歸時的大學生收入水準比較,更是不升反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年輕人怨氣很大,青年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團體調查比較過去三十年不同世代大學生的收入狀況,結果令人氣餒。一九八七年的大學生初入職人工平均數為一萬三千多元,一九九七年升至近一萬六千元,到了二○一二年跌至約一萬三千元,這是調查以來的最低數字,去年雖然回升至一萬四千多元,但相比二十年前還低一千多元。考慮到香港過去二十年的通脹升幅尤其是樓價狂飆,說如今大學畢業生的實質收入比二、三十年前勁跌一半,一點都不誇張。

相比台灣大學生工資長期維持在「6K」不變,香港大學生初出茅廬的收入水平雖然比台灣稍微好一點,但同樣是幾十年不動如山,香港與台灣在這方面堪稱難兄難弟,這就難怪兩地年輕人都變成「憤怒鳥」,並由以前的政治冷感變成政治活躍分子,主導了近年的大型政治運動,譬如台灣有太陽花運動,香港就有佔領行動及旺暴;台灣新世代被稱為「自然獨」,而香港的大學校園則淪為港獨的大本營。

大學生初入職收入原地踏步,遠遠落後於通脹及整體經濟發展步伐,昔日的「天之驕子」跌落凡塵,反映的是知識貶值,文憑不再吃香。究其原因,香港產業基礎單調,不是炒樓就是炒股,高技術職位增長放緩,導致愈來愈多高學歷人士被迫從事低技能工作,去年更達到近十八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高學歷人士與低技能人士不僅在職場競爭,雙方亦爭奪社會資源及福利,根據政府統計數字,三十歲以下的公屋申請者中將近一半擁有大專以上學歷,這是個人的悲哀,更是香港的恥辱。

高學歷人士申請公屋常被視為沒出息,有人建議他們降低消費,增加積蓄以置業。其實,有頭髮沒有人願意做瘌痢,年輕人就那麼點工資收入,不管如何節省,哪怕像蟬那樣餐風宿露、不吃不喝,也難以儲足上樓的第一桶金。近日有人在深水埗撒錢引來大批人士爭搶,招來不少非議,說到底不就是人窮志短、整個社會墮落嗎?

有人撒錢,有人搶錢,這一幕恰恰是病態社會貧富懸殊的體現。香港是千萬、億萬富翁最密集的城市,港府更是富得流油,區區一個問責官員的收入高過世界大國領導人,但與此同時,香港窮人數量不斷增加,在職貧窮、長者貧窮問題持續惡化,大部分年輕人無法上流,只能下流,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隱憂。

說甚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甚麼,港府高官近年不斷強調重視年輕人問題,卻不關心他們的煩惱,不解決其實際困難,如今將一切寄望於大灣區,這根本就是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