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口惠實不至 為富不仁最堪哀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香港是世界有數的富裕城市,港府肥到襪子也穿不下;與此同時,香港貧窮人口屢創新高,貧富懸殊冠絕發達經濟體。面對貧窮問題全面惡化,尤其是在職貧窮人口不斷增加,港府高官猶為愈扶愈貧百般辯解,簡直不知醜字怎麼寫。

港府公布一七年香港貧窮情況,在扶貧政策介入之前,香港整體貧窮人口達到一百三十八萬,貧窮率逾百分之二十,平均五個港人一個窮,創下九年新高;計及港府恒常現金津貼後,貧窮人口仍超過一百萬,同為歷年新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職貧窮問題,去年有關人口逾七十萬,以全港三百八十萬打工仔計算,即六個打工仔有一個貧窮。

貧窮問題一年比一年嚴峻,貧窮人口一年比一年增加,證明港府扶貧政策徹底失敗。要知道,本港幾近全民就業,在職貧窮人口卻不減反增,連帶兒童貧窮、老年貧窮死結難解,這不是很荒謬嗎?社福界人士批評港府帶頭製造在職貧窮,並非無的放矢,作為全港最大僱主,港府近年不斷將部門工種外判,美其名曰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實則無異於為剝削基層提供合理藉口。這些外判工人不少只拿最低工資,每月僅得七、八千元,在百物騰貴、租金高企的今天,連餬口也成問題,就業無助脫貧,原因正在於此。

可以看見,這些年港府高官最愛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掛在嘴邊,但往往口惠而實不至。別看港府社福開支年年加碼,現金津貼名堂多多,但都是小恩小惠,只能甜一甜嘴巴,解決不了問題,遑論授人以漁。惟有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在房屋、安老、醫療、教育等方面大力投資,讓基層及老人再無後顧之憂,讓貧窮兒童用知識改變命運,將經濟蛋糕做大做闊,才有望扭轉「結構性貧窮」,讓基層看見脫貧的希望。

無奈上述問題恰恰是港府的短板,也是香港的死症。港府所謂的安老政策,不是增加資助宿位,不是推行全民退保,而是大搞基層可望而不可即的年金和銀色債券;所謂的醫療政策,不是大手筆增加公營服務,而是將市民推給私人市場。高官寧願把財政儲備投放在這個基金、那個金融產品,從中賺取零頭回報,再不然就是以「明日大嶼」畫餅充飢,大談虛無縹緲的願景,也不肯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結構,增加不同工種,為基層提供出路,說穿了就是嫌貧愛富,為富不仁。

最可惡的是,港府高官不僅拒認扶貧不力,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甚至睜眼說瞎話,聲稱「香港整體貧窮情況大致平穩,政府扶貧成效有所增加」,為自己臉上貼金;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則在堅尼系數的計算方法上東拉西扯,推卸責任。見過無恥的,沒見過如此不要臉的,港府高官享受全球數一數二的高薪厚祿,卻從來沒有用心去理解貧窮問題,只視貧窮為一堆冰冷數字,挖東牆補西牆,這是愈扶愈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