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填海先增官 明日大嶼誰得益

港府將「明日大嶼」計劃吹得震天價響,揚言可為逾百萬人口提供寓所。到頭來,港府未曾填海先加官位,官僚系統急速膨脹,納稅人負擔因而增加。填海大計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市民能不怨聲載道嗎?

根據港府向立法會提供的最新文件,將開設四十個首長級常額職位、十二個首長級編外職位、三個法官及司法人員首長級職位,希望立法會開綠燈。港府一次過增設五十多個首長級職位,的而且確是大手筆,而其中僅土木工程署及規劃署就增加十個常設首長級職位,外界普遍認為大部分同監督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有關。

其實「明日大嶼」仍處在紙上談兵階段,光研究就耗費四年時間及數億公帑,港府迫不及待增設新官位,這些人到底有甚麼可做呢?再說,填海並不是新事物,港府早有一套系統應對,如今大舉擴充官僚架構,豈不是疊床架屋,人浮於事?退一步說,就算填海計劃規模之大史無前例,是否一定要增加多個首長級官僚那麼誇張?

未做事、先加官,幾乎是特區政府的常態,但效果每每適得其反。君不見,回歸前每個政策局只有一名局長,公務員系統被稱為「世界一流」;回歸後搞政治問責制,每個局增設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又添加不少首長級職位,結果施政效率每況愈下,為「三個和尚沒水喝」寫下最佳註腳;又如港府為應對塌樹殺人事故不斷而專門成立樹木辦,結果颱風山竹來訪,徹底暴露樹木辦其實是「廢柴辦」;今次港府為「明日大嶼」大增官位,無非又是為官老爺升職加薪巧立名目,並為翻閹退休官員提供藉口,說到底就是官僚自肥計劃。

港府常被批評是「守財奴」上身,其實因人而異。港府對小市民一味斤斤計較,而為了推卸安老責任,當局對全民退保更是耍手擰頭,一再以「長遠財政負擔」、「結構性財赤」恐嚇市民,但在開官位方面,港府不僅大手筆,而且未雨綢繆,效率奇高,令人「刮目相看」。所以說,填海大計除了倒錢落海,其實也是倒錢入官僚的口袋。對小市民而言,明日大嶼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對官員來講,真金白銀倒是實實在在。

至於其他的新增官位,譬如為處理假難民問題而增加法官及司法人員首長級職位,恐怕也是形同虛設。這些年來,港府為加快處理聲請程序,增加不少資源,未處理個案看似大幅減少,實際上只是數字遊戲,因為假難民可以通過上訴及覆核賴死不走,滯留香港的假難民數量同幾年前沒有甚麼分別,即使再增設司法職位,也是無濟於事。

歸根究柢,港府施政弊病叢生,社會無日安寧,癥結不在於官少,而在於官無能。尸位素餐的老大難問題解決不了,不管增設多少職位,除了浪費公帑、惡化卸責問題外,看不出有甚麼價值。因此,港府必須向公眾清晰交代增設官位的理據,立法會更要做好把關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