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注定撼頭埋牆

新一份施政報告號稱為市民「燃點希望」,結果卻是「撼頭埋牆」,爭議火頭處處,近日於社會討論得最熱烈,是一千七百公頃的東大嶼填海計劃及三隧分流方案,政府擺出的態度是勢在必行,非做不可,但由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具說服力的解說鋪陳。

首先是「明日大嶼」計劃,不論政府宣稱這是一個願景還是一個大方向,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上至特首,下至問責局長,無人願意開口交代就計劃所做的實際財務估算金額,一味推說攤分十多年計算,政府應有能力承擔。

另一方面,填海規模由原先一千公頃暴增至一千七百公頃,政府亦交代得「唔湯唔水」,最令人疑惑的是,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早於今年六月提出填海一千七百公頃屬技術可行,何解沒有立即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意見,甚至開誠布公讓公眾於土地大辯論中參與討論?政府「收收埋埋」,直至施政報告才平地一聲雷將一千七百公頃填海大計曝光,高官們甚麼「施政報告內容是絕密」、「事前不可披露」等說法,根本就是廢話連篇。

至於三隧分流方案,政府的推銷及解說手法予人「霸王硬上弓」之感,社會普遍對紅隧加幅過大唔收貨。一個聆聽民意的政府,理應考慮如何收窄社會分歧,但事實卻是港府多次對外放風今次是最佳方案,沒有修改空間,否則可能要等待數年後收回西隧營運權,再解決交通擠塞問題。

由此觀之,政府的潛台詞是已做好本分,若然立法會拒絕支持通過方案,責任就在立法會。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政府明知三隧分流是「老大難」問題,何解不可以事前「放風」試水溫,或留有空間可以調整?總好過現時進退維谷,議員亦心中有氣,三隧分流方案難產的機會愈來愈高,最終市民的怨懟也會對準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