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說就天下無敵 做就無能為力

築室道謀,三年無成。香港特區政府最大特色是坐而論道,說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不管多麼宏偉的計劃都只能淪為「假大空」,以致回歸廿一年來一事無成。林鄭月娥為了展示「好打得」,在其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為港人描繪了一幅長遠圖景,美則美矣,勇則勇矣,但到底能不能實現,實在令人懷疑,尤其涉及龐大的財政開支,更是備受質疑。

明日大嶼 說易行難

根據施政報告描繪,「明日大嶼」計劃填海造地一千七百公頃,興建二十六萬至四十萬個住宅單位,最多可供一百一十萬人居住,並可提供三十四萬個就業職位,不僅將成為香港最大新市鎮,而且將是中區及東九龍之後的第三個商業中心。這無疑是一項宏偉的計劃,技術上不是不可行,港府財政也不是不可負擔,問題是,在社會高度政治化和情緒化的今天,任何發展計劃都會遭遇重重阻力,何況是如此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港府如何化解爭議?如何排除阻力?

事實上,發展大嶼山已不是甚麼新概念。董建華時代曾成立大嶼山發展專責小組,推出一系列計劃,包括發展物流園、生態旅遊、水療中心等等,可惜紙上談兵,最後無疾而終。梁振英政府也將發展大嶼山視為拉動經濟和民生的新動力,既成立諮詢委員會研究,又聘請顧問公司出謀獻策,除了提供住宅及商業設施,還計劃將大嶼山發展成新的旅遊及休閒熱點,說得天花亂墜,結果又是不了了之。

發展大嶼山千難萬難,最難解決的不是財政和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和環保問題,尤其涉及大規模填海,更是難上加難。港府沒有說錯,香港填海歷史悠久,所有新市鎮包括沙田、大埔、將軍澳等都是靠填海得來,但時移勢易,過去做得到的事,不代表今天也做得到。回歸前港英政府說做就做,從來沒有人敢阻撓,更沒有人敢司法覆核;反觀特區政府動輒得咎,寸步難行,幾乎推出一項、跪低一項,兩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今時今日,填海被視為洪水猛獸,發展大嶼山更被妖魔化,弱勢政府要落實如此宏偉的發展大計,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退一步說,即使相關計劃順利推行,也解決不了燃眉之急。首階段填海工程最快也要二○二五年才能夠展開,首階段住宅單位更要等到二○三二年才能夠入伙,對於無殼蝸牛來說,無異於畫餅充飢。房屋問題迫在眉睫,公屋輪候時間愈拉愈長,港府卻拿十幾年後的建屋大計來敷衍公眾,林鄭月娥還口口聲聲「議而有決、決而有行」,這不是開玩笑嗎?

正如西諺所云,縱有無限計劃,若不實行,與談天無異。這些年來香港各方面發展停滯不前,競爭力每況愈下,深層次矛盾日益惡化,正是因為港府坐而論道,蹉跎歲月。歷任特首提出不少宏圖大計,但哪一項做得成?「明日大嶼」計劃會是例外嗎?研究復研究,諮詢再諮詢,也許拖到「五十年不變」期限屆滿,也未必可以落實填海計劃。

政府無能 政客無良

當然,香港陷入如此困境,反對派也難辭其咎。他們為了阻撓港府施政,為反對而反對,為拉布而拉布,即使是有利於經濟民生的政策措施,也不會輕易放過。最荒謬的是,他們一方面擺出為民請命的姿態,指摘港府解決房屋問題不力,一方面百般阻止港府拓土建屋,既不能填海,更不能打郊野公園主意,甚至連發展新界東北也不行。實際上,香港若不是靠填海造地,根本不可能由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更不可能容納七百多萬居民。

政府無能,政客無良,這就是香港的現實,也是不斷沉淪的根本原因,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