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過去已創造過七千公頃的填海土地,即使再增二千公頃,本來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怕只怕政府魄力不足,致使好事成蹉跎。
討論填海之事得釐清幾個問題,首先,不少評論者批評政府花費四、五千億元建人工島,怕會罄盡幾代人積下的財政儲備,說得好像若不填海,庫房不必花費分文便可得來廣廈千萬間一樣。這是誤導大眾,事實上政府不造人工島而改用其他方式覓地,也是需要土地開發成本的。填海平均每平方呎的成本約為一千五百元,如果以發展新市鎮為由徵收農地,每呎平均也是一千五百元左右。除非選擇將郊野公園發展成住宅,否則其他大部分土地都是需要用錢收購,故即使不填海,那數千億元也省不了多少。
至於同樣是覓地,究竟是徵收農地、棕地好,還是填海造地好呢?坦白說,我們根本不必比較,是幾樣都要一起做,單靠一項根本解決不了本地的住屋需求。有團體作過估計,新填海地區建成的住宅,大概只能應付未來二十年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移民所需。若要兼顧解決本地劏房戶問題,則除填海地外,還得靠港府尋找其他土地資源。
若然劏房戶問題解決了,日後輪候公屋也不必等上五、六年了,香港是否就不必再覓新地建屋?還早哩!目前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近乎是全球最小,市區一個三百平方呎的新樓單位,隨時要耗費千萬元購入,兩口子住,過的卻是蝸居生活。此地寸土寸金,緣於土地嚴重不足,故即使人人可以上樓,港府未來卻仍有遙遙長路,去設法增加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不過,即使填海建屋好,但港府有能力順利推行嗎?未來肯定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