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室道謀,三年不成。用這句成語形容港府的拓土優次「大辯論」,再合適不過。
為期五個月的拓土公眾諮詢月底結束,初步結果已呈交港府。這次諮詢有何作用?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的話來說,就是讓更多市民認同香港現時土地短缺,認同需要土地規劃。其實,「土地荒」早已是人所共知,否則上屆政府也不會寸土必爭、見縫插針,落得「盲搶地」之名,今次諮詢結果類似於認同「阿媽是女人」,根本就沒有甚麼意義。
最大的問題是,儘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十八項拓土建議,經過一輪公眾諮詢後收集不少意見,但顯然未能達到港府的預期目標——就拓土優次達成社會共識。當然,這也在意料之中,香港一向利益多元,人多嘴雜,謀求共識本來就是強人所難,港府明知不可而為之,表面上尊重民意,實際是推卸責任,將來一句「社會無共識」就可以將房屋政策失敗的責任卸得一乾二淨。
類似的一幕,已經屢見不鮮。港府曾就全民退保問題委託學者研究,當學者拿出研究結果後,港府又出爾反爾,拒絕採納,而藉口正是「社會無共識」,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更大耍賴皮,與有關學者發生爭辯,更是令人大開眼界。如今林鄭貴為特首,公開揚言「官到無求膽自大」,又說過「視民意如浮雲」的前特首曾蔭權爵士是其公僕生涯的楷模,因此更不會將公眾意見放在心上,如果她親手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最終又被當作衞生紙,用完即棄,一點都不令人奇怪。從黃遠輝多次強調拓土諮詢尚未有結論,而林鄭等高官已一個勁兒猛推填海選項,港府故技重施已經寫在牆上。
有人批評公眾諮詢是假諮詢,其實假的真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消磨時間。港府先是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研究拓土選項,接着公眾諮詢,繼而將諮詢數據委託給民調機構進行分析研究,一套程序下來,今屆政府的任期已經過半,再拖一拖,任期結束,到時候房屋問題又可以擊鼓傳花,把爛攤子推給下屆政府。
君不見,儘管不少民意支持優先開發棕地,及將粉嶺高球場改劃房屋用途,這其實也是增加房屋供應的最快方法,但港府偏偏屬意填海。如此捨近求遠,捨易取難,原因不難理解:棕地利益錯綜複雜,難以擺平,平洲事件已是印證;而粉嶺高球場關乎權貴的利益,港府不敢觸動權貴的蛋糕,只好轉移焦點。相比之下,海洋生物不會說話,不懂得抗議,拓土的阻力相對小些,更何況填海是中長遠規劃,沒有二十年不可能成事,屆時本屆政府早已是明日黃花,填海大計成與不成都無法追究了。
國家領導人去年訪港時,曾告誡「為官避事平生恥」,可謂一針見血。港府管治班子胡混度日,見到難題就躲避,遇到困難繞道走,房屋問題如此,其他問題何嘗不如此?結果就是各種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積重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