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潛移默化 不可逆轉

現屆政府多個政策局對於已觸礁的政策或措施,都少有選擇迎難而上的態度,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如是,港台新廣播大樓闖關失敗,版權條例作罷,此後都無再提上議事日程;另一個政策局是有外號「吳得掂」之稱的吳克儉領導的教育局,於一二年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觸礁,自此國民教育這四個字猶如成為敏感詞,外界印象是從此透過其他現有渠道,進行國民教育的潛移默化工作。

最近政府回應有關預算案問題就印證了這一點,在一二年擱置國教後,民政事務局自一四至一五年度用以推廣國民教育的開支及預算連續四年增加,由一四至一五年度的三千四百多萬元,一五至一六年度的四千一百多萬元,至上年度突破五千萬元,最新一七至一八年度是五千八百七十萬元。

由此觀之,涉及國民教育的款項急增近七成,如果說與國教爭議觸礁無關,相信無人會相信。事實上,更多潛移默化及「借屍還魂」的工作正在進行,一是體現「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政府預計參與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會突破二萬人,涉及開支為四千一百萬元,如按人頭計是平均約二千元。

此外,建制派於國情教育工作亦一脈相承,一批親中人士響應中央號召走入校園開展國情教育已經持續多年。儘管有聲音擔心政協走進校園會變成強推國民教育事件的翻版,甚至是另類「洗腦工程」,但擔心是一回事,大潮流卻是不可逆轉,國民教育非「洪水猛獸」,加上在資訊大爆炸的年代,年輕人的慎思明辨能力只會愈來愈高,動輒有「洗腦」指控,亦低估教師的專業判斷。

適逢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年,更值得令人思考的是,國情教育下一步何去何從,下屆教育局會否把國教獨立成科捲土重來,這與涉及國家安全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一樣,是下屆政府要回應的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