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香港為何容不下老店

老店結業潮沒完沒了,僅上月已有五間頗具歷史的老店先後結業,包括屹立中環九十年的民園麵家、開業六十多年的沙田楓林小館、以花膠牛扒馳名逾四十載的灣仔樂意扒房等,不是因為業主大幅加租,就是因為後繼無人而被迫關門,令人唏噓。

租金狂加 無奈離場

民園麵家算是比較好彩,儘管物是人非,但傳聞有白武士買下招牌打救,年底將會在其他地區繼續經營,其他幾家老店沒有這麼幸運,只能就此畫上句號。事實上,這股結業潮並非始自今日,自從內地個人遊推出後,本港經濟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不尋常」繁榮期,幾乎各行各業都受惠,甚至有人形容為「躺着也賺錢」,內地財神爺自動送錢上門,尤其金行、藥房、化妝品店受惠最大。然而,個人遊帶動經濟的同時,租金、樓價、物價也水漲船高,飲食業的經營皮費本已不輕,即使本身生意不賴,隨着租金高處未算高,無奈離場的不在少數。

例如以乳鴿聞名的沙田楓林小館,曾連續三年獲選為米芝蓮推介食肆,高峰期甚至在香港、美國等地設有七間分店。可惜業主大幅加租,幅度之高令人咋舌,傳聞有食肆欲承租,業主索價一百萬元一個月,到底要賣多少乳鴿才能支付如此高昂的租金?這種開天索價的手法,無異於殺雞取卵,店主無法負擔,最終只能忍痛落閘,老店一間接一間消失,何足為奇。

毫無疑問,老店結業的最大原因是租金問題,在香港,除非是自置物業,否則惟有集團式連鎖店方能支撐如此高昂的經營成本,整個社會「領展化」,逼走小商戶,引入大財團,市面變得千篇一律,毫無特色。

不過,也有像民園麵家那樣,因為下一代不願接手,即使業主不加租,也只能走上結業一途。的確,歷史老店大都是一代傳一代,因為堅持傳統,秘方不易外傳,而且愈傳統意味着愈依賴人手,亦即愈辛苦,如果新一代不願入行,最終也得結業。

地道美食 不斷消失

以位於大埔墟街市的平記麵家為例,由戰後重光經營至今,在大埔無人不識。平記比其他老店幸運的是位處食環署街市內,租金相對廉宜,但如果第三代不願接手,也是難以為繼。不說不知,平記現在由「讀番書」的第三代接手,老闆蔡先生的兒子原本在外國留學,回港後曾在銀行任職,本來無意繼承家族生意,但因不想數十年的家族麵店從此消失,毅然辭職承傳衣鉢,每天躲在工場打竹昇麵,如今已有父親的功架。

眾所周知,竹昇麵是廣東傳統打麵方法,師傅坐在竹昇的一端,重複用力下壓竹昇另一端的麵糰,壓薄後再切成麵條,加入鴨蛋和鹼水令麵條更彈牙。港府兩年前編製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共有四百八十個項目,包括竹昇麵在內的飲食製作方法都列入「傳統手工藝」組別內,足證竹昇麵歷史悠久,是本港彌足珍貴的傳統飲食文化之一。由於竹昇打麵非常考技術,又需要大量體力,現已買少見少。以前北角也有一間,但隨着收樓重建已經結業,如今最出名的可算是深水埗的一家,此外就要數到大埔平記了,聽老闆說,連周星馳也曾是座上客。

說來諷刺,香港號稱美食天堂,甚麼國家的美食也能品嘗,偏偏地道傳統美食因經營困難而不斷消失。而加速歷史消亡的,除了唯利是圖的大業主、大財團,還有毫無願景的港府。由何東花園消失於推土機下,到灣仔「囍帖街」變得面目全非,背後都有港府做推手。澳門和新加坡發展一日千里,舊區卻保留完好,不禁令人思考,別人做得到,為何香港做不到呢?發展就是硬道理,這種思維其實已經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