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不足靠篤數 三年上樓枉自欺

隨着輪候人數愈來愈多,公屋三年上樓目標早已淪為空談,申訴專員公署發表報告狠批房屋署發放的輪候時間誤導公眾,再次印證港府面對房屋問題束手無策,只好靠篤數掩人耳目。

申訴署的報告指出,房署將公屋「一般申請者」與獲優先安排的「長者一人申請」一併計算,只提供籠統的整體平均輪候時間,製造「三年上樓」的假象,未能反映真實情況,容易造成誤導及招致投訴。截至去年六月底為止,百分之五十二的一般申請者輪候公屋時間超過三年,百分之二十七超過四年,百分之七超過五年,最長的輪候時間甚至達七年,可見所謂三年上樓目標根本是欺人之談。

申訴署並批評房署擁有一些關鍵的資料,如公屋選區、家庭人數及預計單位供應量的數據,卻沒有公開。而房署則聲稱輪候時間難以預計,編配受多項因素影響,向申請人提供資料反會「幫倒忙」云云。這顯然是狡辯,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應讓市民了解運作,豈能黑箱作業,令申請者漫無目的地等候。申訴署建議房署按不同類別申請者計算和公布輪候時間,這無疑可以更準確反映實際情況,然而,如果港府沒有辦法增加公屋供應,輪候人龍只會愈來愈長,即使按不同類別計算和公布輪候時間,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眾所周知,儘管長遠房屋策略訂下未來十年供應二十萬個公屋單位的目標,平均每年兩萬個,但根據當局的數字,未來五年只有七萬五千個公屋單位供應,距離目標甚遠,到一九至二○年度,公屋供應更將低至九千二百個,成為十年新低。而另一方面,私人樓宇售價不斷飆升,公屋輪候冊申請人數愈來愈多,很快就會衝破三十萬大關,在這種情況下,三年上樓已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早前房署承認平均輪候時間升至三點六年新高,這明顯也有篤數之嫌,實際輪候時間恐怕遠遠不止。

說到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疏導公屋輪候人龍,加快上樓時間,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而這正是最棘手的難題。港府不是不知道房屋問題不斷惡化,也不是不想解決問題,奈何阻力重重,寸步難行。最明顯的例子是,當局將大埔三幅綠化地改為住宅地,本來已準備推出招標,詎料受阻於環保團體的司法覆核,招標計劃被迫擱置,這一擱不知又要擱到何時。最令人擔心的是,萬一司法覆核效應不斷擴散,土地供應勢必更加緊張,十年建屋目標固然無法達到,公屋輪候時間也將會繼續拉長。

顯而易見,在目前的社會和政治氣氛下,房屋問題已成為一個解不開的死結。早前有智囊組織建議將部分郊野公園用地改為住宅用地,無疑用心良苦,可惜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不僅不可能成事,反而添煩添亂。房署靠篤數敷衍民意,恰恰反映當局已經黔驢技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