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雷聲大 最怕又是雨點小

自從○三年香港與內地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後,幾乎年年推出補充協議,昨日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更被視為一份獨立的協議,意味着內地服務業對香港進一步開放,甚至被港府形容為新的「里程碑」。然而,相對於官方的大鑼大鼓,民間的反應顯然冷淡得多。

內地官員指今次簽署的協議有三個特點,包括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開放的力度大、水平高,開放的部門多達一百五十三個,其中六十二個項目達到「國民待遇」,而使用負面清單的限制措施亦較去年簽訂的《廣東協議》少;而且日後內地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服務貿易協定時,任何優惠措施都會自動適用於香港。港府官員則強調,服貿協議為香港業界進入內地市場創造有利條件,既為內地改革開放作出一點貢獻,亦為兩地創造更多財富和更多就業機會,達到互惠互利。

誠然,服貿協議的簽署,顯示內地市場對香港進一步開放,無疑是一項挺港措施,但港府聲稱可以為內地改革開放作出貢獻,以及互惠互利云云,顯然是言過其實。CEPA的本質是內地為香港企業或個人提供特殊優惠,而不是給予內地企業或個人在香港同樣的待遇,簡單來說是港府單方面向中央尋求優惠政策,所謂互惠互利,不知從何談起。

事實上,CEPA推出十二年來,雖然年年簽署補充協議,但往往被視為例行動作,並沒有太大進展,以致兩地民間的反應愈來愈冷淡,不管港府如何大事宣揚,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過去CEPA在落實過程中經常遇到「大門開小門不開」的障礙,儘管這種情況隨着多份補充協議的簽署而有所改善,然而一處鄉村一處例,內地許多制度特別是潛規則並不是香港企業能夠適應。正如內地官員指出,香港企業可享有「國民待遇」,也必須熟悉內地模式及法規,因為兩地的政策有很多不同。也就是說,即使大門小門統統敞開,也不表示路路暢通。

毫無疑問,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和橋樑,擁有近水樓台之利,本來確實大有可為,可惜港府一味等運到,沒有好好把握機會,其情形就好比中央給了一把金鑰匙,港府卻不思進取,完全不懂得用這把鑰匙去打開寶庫,結果得物無所用,有CEPA等於無CEPA。眾所周知,隨着中國進一步對外打開門戶,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逐漸鋪開,類似CEPA的優惠向愈來愈多國家及地區開放,香港的優勢已所餘無幾,港府為服貿協議的簽署沾沾自喜,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歸根究柢,香港的問題在於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而更不堪的是,一旦本港企業在服貿協議之下紛紛往內地發展,香港產業空洞化問題勢必更加嚴重,繼製造業外流後,如果連服務業也被掏空,香港還依靠甚麼支撐呢?求人不如求己,香港再不奮發自強,勢必墮入邊緣化的深淵,簽署任何協議都無濟於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